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动态提升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07 14:04: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摘要:产教融合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研究起步,并在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正式将产教融合写入国家政策,并随后不断的得到重视和发展。在此背景下,随着国内学者对产教融合概念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为了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数智化发展逐渐和产教融合概念相融合,形成了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本论文将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帮助。
一、研究背景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的载体,正逐渐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强调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推动产教融合由理论化转为系统实践化。而在国内的高职院校教育中,虽已逐渐转向由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但是针对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下高职学生的动态提升机制却缺乏深入的探索研究,也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且在实践中,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校企协同育人存在“合而不深”的困境,教育资源配置与产业技术演进之间存在代际落差。
而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提出与重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化工具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新的链接方式,本课题将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为研究目标,探寻高职院校毕业生如何在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下的有效提升路径,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从而提升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力。
二、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概述
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与智能技术逐渐渗透于各个领域,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方向。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是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逐步形成以“数智化技术”为链接纽带,以“多主体共生”为特征的教育动态系统。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和技术的壁垒,将教育与政府、企业相关联,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协同等数字技术支持,整合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等多个资源,实现教育、人才、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最终服务于数智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同时,高职学生也将通过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下的资源支撑,实现专业技能、数字素养、未来规划等多个维度的全面提升,以更好的适应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适配性,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三、建立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速度落后于企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发展
数智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是依据市场变化高速发展的,处在教育领域的高职院校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低于企业,在调整和改变的速度上慢于企业。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周期进行发展与完善,这其中包括教育内容的制定、教育设备资源的更新迭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发展、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等,这就导致了高职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达到企业岗位的需求。在当代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下,新的技术发展不断创新,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更是迅猛发展,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市场需要不被淘汰,往往更加倾向于新技术人才,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和危机。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面对不断发展的企业,也缺少必要的实践经验,企业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培养,使得高职毕业生在面临企业对人才的选择上,更加被动。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利益存在冲突
高职院校和企业除了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速度不匹配之外,校企在合作模式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限于合作的模式单一、合作缺少实际进展、企业对于合作的不重视、岗位数量的限制等。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作为提供高职学生实践机会的对象,既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又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这导致了企业很难着重关注于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面临人手分配、项目分配、培训目标等多种问题。高职学生作为缺乏实践经验的培养对象,企业需要分配导师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环境,熟悉职场内容和工作,同时对于高职学生能够从事的工作,企业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定,这就导致了在实践过程中,企业不敢将重要的项目交给学生,学生也无法更好的突破自身能力。同时因为责任的限制,导致校企合作往往浮于表面,企业提供的实践岗位枯燥单一,缺乏深入性和多样性,并不能完成产教融合的目标,也无法达成校企合作的目的。
(三)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的不均衡
各个地区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十分重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可能存在不均衡现象,导致一些学校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从而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教育资源包括政府的政策扶持、学校的教育资源、地区的经济差异等,都会造成这种不均衡的现象。例如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需要学校具备先进的设备支撑,以保障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但是这往往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师的师资培训,缺失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实践的脱节又或者设备的闲置,且很多学校并不具备达成两者的条件。又或者经济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给予足够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的培养、企业实践的合作、资金的支持等,导致在无形中,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育人机制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高职师资团队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支撑,也是校企合作中不可取少的一环。强大的教师团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学校应该打破传统壁垒界限,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建立人才流通渠道。企业与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师资库,通过企业派遣员工兼职教师、高教教师挂职企业,来实现师资的共享和互用。同时两者在不断的交流中,可以相互传递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并通过学科讲座、混合式培训、公开课、线上教学平台、多主体评价反馈等方式,以达到培养高技术人才的目的。
同时,在学生培养方面,学校也应建立和完善符合企业需求的评价体系,告别传统的唯分数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评价学生,建立多主体评价反馈,从而展开分众化教学。分众化教学是尊重个体差异的重要实践,其核心在于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需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数字技术建立数据分析、智能协同、信息反馈机制、合作平台等,可以整合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动态成长趋势,以便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达到校企合作人才需求的培养。
(二)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扩大,在数智化科技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更需要与经济产业深度融合。这种市场经济变化,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迫使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向上,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培养方针,变成以产教融合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体系,同时为了适应数智化不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和优化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才能更好的达成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此外,除了高职院校的培养之外,还需要不断加深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平台,精准挖掘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可推动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加深合作,共同建立产业实训基地,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即能为企业减少用人成本,又能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最终形成校企政三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政策支持,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加强政策引领、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为实现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各地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建立数智化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纳入到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中,确切产教融合目标和发展策略,为当地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保障。同时,面对教育资源较差的高校,政府也可建立数智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类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分享等信息,使教师能够快速的找到并学习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减少高职院校中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同时,在数智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单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政府应组织数智化技能学习培训,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不断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者:林晓倩赣西科技职业学院项目基金:2025年新余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5YGY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