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背山隧道精神赋能新时代的道任人
发布时间:2025-08-08 09:45: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大山深处的呼唤:绝境中的求生之愿
湘东大地的褶皱里,湖南省炎陵县中村瑶族乡的岗背山像一道沉默的屏障,横亘在道任与梅岗两个村落之间。上世纪70年代的晨曦穿透薄雾,照亮的不是希望的田野,而是龟裂的土地和村民们愁苦的脸庞。“道任好大丘,三年两不收”的魔咒,像花岗岩上的刻痕,深深烙印在这片被称为“死角地带”的土地上。
道任村老支书郭名焕的记忆里,1969年的那场大旱至今仍灼人肺腑。原本是个令人欣喜的丰收季节,可田野里的稻子早已在即将包浆的时候就全都枯死,稻秆全贴在地上,卷成了枯草,地里的土龟裂得可以插进小孩子的脚丫,田野上只有几株野草还挂着几片毫无生机的叶子,就是连村民喝的井水都要排队抢。他蹲在村口的老樟树下,指尖划过树皮上斑驳的纹路,“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备着水桶器具,天不亮就去十几里外的河沟挑水,一趟水挑回来,半路上就洒得剩下不多了。”
梅岗村85岁的沈奶奶记得更清楚,1970年秋收后,队里分粮时,她家五口人只领到了不足百斤的糙米。“夜里抱着饿得哭的娃,听着窗外的风声像鬼叫,真怕这日子熬不过去。”山那边的清泉和河水在雨季漫过东山的石崖,却怎么也流不到西山的土地与田垄,这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渴望,成了两代人挥之不去的心病。
1970年初冬的一个日子,岗背山脚下的田埂上,道任大队支部书记郭名焕与梅岗、道任大队的领导们席地而坐,他们低着头,抽着闷烟,烟头一明一暗,地上的烟蒂都堆了两三堆,他们谁也不说话,可彼此的心里就如灯笼般亮堂:两千多亩地颗粒无收,怎么办!
随后,几个人一合计,没顾得上征求村民的意见就开始行动了。终于,在道任和梅岗两个大队的努力下,争取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县政府的协调下,决定由两个村抽调劳力,合力开凿隧洞。
1971年春天,中村公社大院的黑板上写下了震撼人心的消息:凿山开洞,引水过山。这个如今看来近乎疯狂的念头,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点燃了村民们的希望。没有地质勘探报告,没有工程图纸,甚至连钢钎都要挨家挨户凑,两个大队的村民们扛着锄头、背着干粮,在岗背山的石壁前搭起了窝棚。
岗背山西面的山腰上,道任、梅岗、心田三个大队联合组织的三十多位精干劳力热火朝天地开工了。大家心想:只要把岗背山那边的溪水引过来,道任、梅岗等几个大队的稻田就有救了。人们信心满满,似乎看到了从东面引过来的溪水,正哗啦啦地浇灌着西面的土地……
“那时候真是人拉肩扛啊!”参与过早期施工81岁的朱才山大爷摩挲着手上的老茧,“男人们轮着抡锤,女人们负责烧火做饭,孩子们捡碎石。钢钎砸在石头上,火星溅起来能烫透衣服,一天下来,手上的水泡磨破了,就用布条缠上接着干。”从1971到1977年,四百多个日夜的凿击,在坚硬的花岗岩上留下了400多米的印记,却终究没能穿透那道厚厚的花岗岩山墙。
后来的外地工程队带着更先进的工具来了,又走了。1979年的冬天,岗背山的工地上只剩下几间破败的窝棚,寒风穿过空洞的隧道雏形,发出呜呜的声响,像在诉说着未竟的梦想。谁也没想到,这份被搁置的希望,会在一个攸县农民的心里重新燃起火焰。
愚公西行:二十二人的“家庭工程队”凿山传奇
1980年的春节刚过,酃县(今炎陵县)中村公社(今中村瑶族乡)的干部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穿着打补丁的解放鞋,背着褪色的帆布包,52岁的过德生从攸县渌田镇辗转而来,开口就要承包岗背山隧道的工程。“当时我们都觉得他疯了。”原公社文书刘建国回忆道,“专业工程队都干不下去,一个农民带着家人能成?”
过德生却异常坚定。在公社会议室,他一笔一划地在合同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站起身,黝黑的脸上透着一股执拗:“只要我的老命在,隧洞一定要凿穿。”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隧道入口的石碑上,也刻进了岗背山的历史里。
开春后,过德生带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22人的“家庭工程队”进驻了工地。大儿子过福生当时30岁,依然记得第一次进洞的情景:“里面黑漆漆的,地上全是积水,走一步能没过膝盖。老爹点燃矿灯,光线下能看到前人留下的钢钎,锈得都快成了废铁。”他们带来的家当里,除了被褥和锅碗,就是几十根新打的钢钎和二十把铁锤。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岗背山的花岗岩坚硬得超乎想象,一锤砸下去,只留下淡淡的白印。过德生发明了“连环锤”的法子:他掌钎,让儿子们轮流打锤,一人累了就换另一人,钢钎始终不离开那个点。“老爹掌钎特别稳,我们闭着眼都敢抡锤。”二儿子过福明说,“但还是经常失手,他胳膊上的伤疤,新的叠着旧的,就没好过。”
夏天的隧道里像个蒸笼,温度高达三、四十度,工人们光着膀子也能拧出汗水。岩缝渗出的水混着汗水,在脚下积成了泥潭。打一个炮眼要花大半天,放炮后洞里硝烟弥漫,没有排风设备,只能等烟慢慢散。过德生总是第一个冲进烟里继续作业,“他说多等一分钟,通水就晚一分钟。”小女儿过福英抹着眼泪回忆。
冬天更难熬,洞里墨黑一片,积水结成薄冰,一脚踏错就会滑倒。柴油短缺时,矿灯成了奢侈品,他们就点着煤油灯干活。昏暗的灯光下,钢钎和铁锤碰撞的火花格外刺眼。有次过德生的三弟过德才没看清,一锤砸在了哥哥的手上,指甲当场就掉了。过德生咬着牙用布一包,说:“没事,接着干。”
最难的是1985年的雨季,洞顶突然出现大股渗水,很快就积了一米多深。过德生带着儿子们腰系绳子,泡在齐胸的水里作业。“水凉得刺骨,没多久腿就麻了。”过福生说,“老爹让我们轮流上去暖和,他自己在下面撑了整整一天,上来时嘴唇都紫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隧道口盖了几间土坯房,孩子们就在这里出生、长大。过德生的小孙子过晓军是在工地上学会走路的,最先会说的词不是“爸妈”,而是“锤锤”。附近的村民有时会送来些蔬菜和粮食,看着这群外乡人愚公移山般的坚持,有人敬佩,也有人摇头:“这怕是要把家当都赔进去。”
过德生不管这些,他有个小本子,每天记着掘进的进度:“3月15日,0.5米”“6月20日,0.3米”……那些歪歪扭扭的数字,累计成了通向希望的道路。他常对家人说:“咱们现在多砸一锤,后代子孙就少受一分罪。”
碧水穿岩:九百九十九米的新生
1990年4月8日清晨,岗背山的杜鹃花开得正艳。过德生像往常一样第一个进洞,手里攥着那根用了五年的钢钎。当他指挥儿子们打完最后一锤时,突然听到对面传来隐约的风声——这是从未有过的动静。
“难道……通了?”过德生的心怦怦直跳。他让儿子们退后,自己慢慢向前挪动。矿灯光线穿过黑暗,突然看到了对面的光亮!“通了!真的通了!”老人激动得浑身发抖,朝着光亮的方向大喊。洞那头很快传来了回应,是道任、梅岗村的村民们!
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十里八乡。道任和梅岗的村民们涌向隧道两端,当第一缕阳光穿过999米的山洞,照亮彼此惊喜的脸庞时,人群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有人点燃了鞭炮,有人跪地磕头,更多的人抱着过德生失声痛哭。
那天下午,东山上的清泉顺着隧道缓缓流来。当第一股清水流到道任村的田里时,78岁的老农陈大爷用手捧起水,喝了一口,笑着笑着就哭了:“这辈子,终于等到这天了。”这股水流淌了三十多年,至今仍滋养着两面的土地。
隧道通水后,过德生成了名人,被评为株洲市劳动模范。但他没闲着,又琢磨着把隧道拓宽,能让小型汽车和架子车通过。1997年,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隧道扩建工程启动,过德生虽然年近七旬,还是天天到工地看看。2005年隧道竣工时,宽2.5米、高2.7米的洞口,终于能让机动车通行了。
如今的岗背山隧道,成了当地的精神地标。入口处的石碑上刻着“岗背山隧洞”几个大字,旁边的石碑上记录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每年清明,都有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们来这里参观,听老人讲述那些与钢钎铁锤为伴的日子。
精神传承:新时代的“凿山者”
七月,岗背山漫山遍地挂满硕果的黄桃、柰李、猕猴桃树,燃起了新时代道任人致富的熊熊烈火。2020年夏天,90后的道任村姑娘陈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开起了电商直播间。镜头前,她身后就是岗背山的猕猴桃园,远处的隧道口隐约可见。“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用隧道水灌溉的猕猴桃,甜得很!”她的直播间里,总会讲讲过德生凿山的故事。
陈瑶不是个例。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道任和梅岗。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却都传承着那份“凿山不止”的精神。过晓军是过德生的孙子,他带领村民们搞起了生态种植合作社:“爷爷那辈人用钢钎凿山,我们要用知识和汗水,凿开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隧道精神也激励着更多人。炎陵县水利局的工程师们在修建新的灌溉工程时,总会来岗背山看看。“每次遇到难题,想想过德生他们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都能坚持,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工程师张伟说。当地的学校还把隧道精神编进了校本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艰苦奋斗的意义。
2023年,岗背山隧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中,施工队特意保留了原始的凿痕,“这些印记是最好的教科书。”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说。如今,这里不仅是灌溉和交通的通道,更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上万人次。
隧道精神:绘就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岗背山隧道的贯通,不仅打通了道任村与外界的物理阻隔,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火种。以隧道建设中淬炼的“逢山开路”攻坚克难精神为指引,村民们盘活山林资源,让沉寂的土地焕发新生。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以来,道任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种植农产品体验,农村电商、民宿庭院经济迅速发展。电商直采直销、生鲜农产品产地产业链创新管理,农村电商领域的带头“新农人”雨后春笋般爆发,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迅速拓宽,直播带货等新兴手段带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道任村的变化翻天覆地。村民们不再只种水稻,而是种上了杉树、楠竹,还有黄桃、柰李、猕猴桃。村支书沈新来算了笔账:“现在光水果产品一项,每户年均收入就有两万多元。隧道通了车,道路也扩宽修好了,外面的收购商直接开到地头,再也不愁运不出去了。”
梅岗村则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依托大山隧道周边的秀丽风光,办起了农家乐。“游客们都说这里像世外桃源。”农家乐老板李建国笑着说,“穿过隧道时,真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跟《桃花源记》里写的一样。”
昔日闭塞的山坳里,杉树成林、松涛阵阵,楠竹摇曳生姿;坡地间,黄桃压枝、柰李饱满、猕猴桃缀满棚架。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隧道精神化作实干动力,农林产品循着新修的路走出大山,变作家家户户增收的“金钥匙”。
盛夏的岗背山,层林尽染。站在隧道口眺望,一边是金黄的稻田,一边是硕果累累的果园。清泉水在隧道里哗哗流淌,像是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过德生的事迹感人至深,他当年凿通的不仅是一座山,更是通往希望的路。
道任村的老人们常说,岗背山的花岗岩再硬,也硬不过人的决心。这份决心,在那个用钢钎铁锤挑战自然的年代闪耀光芒,在如今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道任人,像当年的过德生一样,向着梦想,一锤一锤,坚定前行。
如今的道任村,产业旺、村民笑,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振兴画卷,正以隧道为起点,在希望的山地间和田野上徐徐铺展。(炎陵县水利局:周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