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抗战公路”精神路标 踏行稳致远复兴征程
发布时间:2025-08-08 14:30: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抗战公路”作为民族存亡关头的生命线,不仅承担着战略物资运输、兵力调动的军事功能,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实体见证。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循着“抗战公路”的精神路标,从中汲取万众一心的团结奋斗、铁杵磨针的坚韧品格、胸怀天下的全局观念,踏稳步履坚实、行稳致远的复兴征程。
从“滇缅公路”中感悟万众一心的团结奋斗,以群众路线破解发展难题。滇缅公路,一条位于中国西南被称为“支持正面战场、供应抗战给养的生命线”。20万云南各族人民用9个月时间,凿通了1146公里天险,妇孺老幼各司其职,3000英魂铸就日均4000吨物资的抗战动脉,彰显全民戮力同心的集体意志。这条用背篓藤筐铺就的国际通道,将分散的个体力量淬炼成扭转战局的国家脊梁,至今闪耀着众志成城的精神光芒。党员干部要从“滇缅公路”这一抗战生命线中深刻领悟“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朴素道理,自觉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铭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历史箴言,把群众智慧转化为开拓创新的源头活水,将群众力量锻造为披荆斩棘的锐利武器,在乡村振兴中激发群众首创精神,在基层治理中汇聚群众集体智慧,在民生改善中汲取群众实践养分,切实让“群众路线”这个制胜法宝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汇聚起民族复兴的浩荡洪流。
从“乐西公路”中感悟铁杵磨针的坚韧品格,以实干担当坚定前进步伐。回溯起于四川乐山止于四川西昌的“乐西公路”所承载的峥嵘记忆,24万彝汉民工以钢钎为矛、绝壁为阵,在无机械支援的年代,用肩扛手凿创造出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为抗战物资经滇缅国际公路从四川进入内地打开了一条最直接的通道。这条公路历时一年半,伤亡人数3万人,平均每公里死亡8人,每攻克一个绝壁,恰似铁杵在磨石上迸溅的火星,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困难面前不低头,强敌当前不弯腰”的精神基因。党员干部当传承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韧性,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精神,拿出想干事能干事、有闯劲有韧劲的奋斗姿态,既要保持钉钉子般的专注执着,又要发扬掘深井式的专业精神,把真本领体现在真抓实干上,把真功夫下在善作善成上,对既定目标要立说立行、一抓到底,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推进工作,以善始善终的韧劲落实任务,在实践中锤炼能力、增长才干,用实干担当坚定前进步伐。
从“川陕公路”中感悟胸怀天下的全局观念,以倾情奉献书写时代华章。川陕公路作为抗战时期连接西南腹地的战略通道,于1935年动工修建,10多万民工以“每公里牺牲一人”的代价,在秦岭天险间开凿出520公里战略通道凿通蜀道,彰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全局观。这条用箩筐、铁锹和血肉筑成的公路,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抗战物资运输,将苏联援华军火、西南兵工厂武器源源不断输往前线,被誉为“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党员干部要从“川陕公路”领悟何为全局意识、大局观念,涵养“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善于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分析问题,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放到全国大局中谋划推进,克服本位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复杂形势中保持定力,做到局部服从整体、小局服从大局,以倾情奉献托举民族复兴伟业,用实际行动保持忠诚本色、书写时代华章。(高县经开区: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