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大工学子云南实践解码振兴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1 11:00: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2025年7月22日至25日,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逐峥嵘之路,点昆仑星光”实践团深入云南省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聚焦产业融合、民生智慧与文化赋能三大维度,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沉浸体验等形式,系统考察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与鲜活经验,探寻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实践团首站聚焦保山市比顿咖啡产业文化园。该园区已突破单一农业形态,成功构建了集咖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研发创新及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三产融合”的典型范例。

园区负责人张经理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其核心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该模式直接带动周边2000余户咖农实现稳定增收,创造本地就业岗位300余个。团队成员在专业咖啡师指导下,系统观摩并体验了从咖啡鲜果筛选、水洗发酵、烘焙加工到成品品鉴的全流程,深刻理解了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多方受益的内在逻辑。比顿模式为“万企兴万村”行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样本,其以龙头企业为引擎,整合资源、提升价值链、惠及农户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实践团第二站深入保山市潞江镇丛岗村。该村自1985年起由村民主导发展咖啡种植,现有规模化咖啡种植基地17000余亩,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调研中,丛岗村施忠相副书记向实践团介绍了村庄未来发展规划:在已熟练掌握咖啡初加工技术的基础上,正积极谋划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旨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好豆子卖出好价钱”的目标。面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挑战,村民展现出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实践团成员实地观察到,部分农户在咖啡收购价格走低时,采取了“砍咖啡树留茬,抢种芒果、甘蔗等短周期、见效快作物”的“灵活切换”策略。这种基于市场信号灵活调整种植结构的做法,是写在土地上的朴素经济学,有效保障了农户的基本收益,彰显了劳动人民应对市场风险的韧性与智慧,为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供了来自田野的务实方案。

实践团末站聚焦德宏州芒市文旅产业发展。芒市依托独特的边境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等民族文化资源,正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文旅品牌。

在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实践团见证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特色农产品供销两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昂酸茶制作技艺与德昂族织锦,正借力文旅产业焕发蓬勃生机。村内设立了酸茶体验馆和织锦合作社,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制作过程。村民欣喜地告诉实践团:“游客非常喜欢我们的酸茶和织锦,手艺能赚钱,村里的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学了!”该村将民族风情体验、边境观光与特色农业、非遗保护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更使其成为驱动乡村发展、提升村民收入的强劲引擎,深刻诠释了“文化兴则乡村兴”的内涵。

通过此次深度实践,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其成功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无论是保山比顿以全产业链融合释放的产业动能、丛岗村民面对市场波动展现出的灵活与智慧,还是芒市依托民族文化撬动的文旅杠杆,其核心密码无不深植于当地群众的创造伟力和脚踏实地的奋斗中。乡土中国蕴藏着无尽的生机与答案。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逐峥嵘之路,点昆仑星光”实践团将以此次云南之行为新起点,持续关注乡村振兴动态,用脚步丈量振兴之路,以专业视角挖掘更多扎根泥土的中国故事,积极聚合青春智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坚实的高校力量。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在时代大潮中孕育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人图景。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