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皖江星芒志愿宣讲团赴安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1 15:06: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皖江星芒志愿宣讲团带着精心准备的宣讲材料和饱满的热情,启程奔赴安徽省安庆市,开启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行核心目标明确:以青年学子的实际行动,深入基层社区与历史场馆,宣讲“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在实践熔炉中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

缅怀先驱志,筑牢信仰基

实践首站,宣讲团来到安庆市独秀园。在庄严肃穆的陈独秀事迹陈列馆内,成员们凝神于珍贵的历史展品:泛黄的手稿、朴素的日常用品、记录奋斗历程的黑白照片,无声诉说着革命先驱追求真理的坚定信仰。志愿者同学深受触动:“这些实物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先驱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赤诚。这份纯粹信仰,正是理解‘两弹一星’元勋们同样选择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精神源头,也是支撑我们宣讲的最坚实思想基石。”

童声话稼先,星火映童心

在怀宁县金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宣讲团志愿者带领二十余名社区儿童走进邓稼先生平陈列馆。步入展厅,丰富的展品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有的踮起脚尖,好奇地触摸着火箭模型冰冷的表面;有的则三五成群,围聚在原子弹原理示意图前,指着复杂的线条和符号热烈地讨论着。陈列馆内翔实的图文资料和历史实物,无声地向孩子们述说着“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播下敬仰的种子。

面对孩子们旺盛的求知欲,志愿者们精心策划了趣味科普环节。他们将深奥的核物理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孩子们围坐一起,通过亲手拼装原子结构模型,认识了质子、中子和电子;志愿者用“小种子蕴含大能量”的生动比喻,形象阐释了核裂变的原理。互动问答环节气氛尤为热烈,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邓爷爷在沙漠研究原子弹”、“科学家真勇敢”等稚嫩而坚定的回答在馆内回响。活动尾声,一名小男孩激动地拉着志愿者的手,大声许下心愿:“邓爷爷真了不起!我长大也要当科学家,为国家造‘大炮仗’!”这场寓教于乐的科普宣讲,形式新颖、成效显著。

图1志愿者与小朋友们参观邓稼先生平陈列馆(供图:方子涵)

对话守护者,宣讲入万家

七月的安庆,邓稼先生平陈列馆的梧桐叶筛下细碎阳光。志愿者们专程走进馆长办公室,与潘馆长一起探寻“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传播路径。“您觉得近年参观者有哪些明显变化?”志愿者的问题刚落,潘馆长便望向玻璃展柜——《马兰开花二十一》的原始记录,那里总是被一群中小学生围绕驻足。“客流量逐年稳步增长,最显著的是寒暑假,中小学研学团一批接一批,青少年占比越来越高。”他亲切地望向志愿者,“学生已经成了主力军,这说明‘两弹一星’精神正在被新一代主动接纳。”

谈及参观者最关注的内容,潘馆长如数家珍,但最值得一提的是邓稼先因辐射去世的展区,这里总带着沉甸甸的安静。墙上的照片里,他穿着实验服俯身记录数据,旁边的说明文字写着“辐射影响伴随晚年”。常有参观者在这儿红了眼眶,有人对着照片深深鞠躬,有人拉着孩子轻声讲述那段艰苦却滚烫的岁月。这份悲壮,正如潘馆长所说,“总能直击人心”。

陈列馆多媒体室里,核知识宣讲正让“高大上”的科学走下讲台。志愿者们结合文字与影像,把核能量的原理拆解成家常话,从发电到医疗应用,一点点铺开这幅科技画卷。“以前总觉得核能离生活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身边。”听完讲解的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里满是豁然。这场宣讲,让抽象的知识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认知。

图2志愿者向社区居民宣讲两弹一星知识(供图:方子涵)

南水回族社区的宣讲现场,掌声总在不经意间响起。志愿者用通俗的语言,把“两弹一星”精神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讲成了身边的故事。“就像咱过日子要踏实肯干,当年科学家们也是凭着这股劲,造出了国之重器。”接地气的讲解让居民们频频点头,提问声、回应声交织成共鸣的旋律。当讲到新时代青年的传承责任时,现场掌声格外响亮,那是伟大精神与群众心声的碰撞。

此次安庆之行,安徽理工大学皖江星芒志愿宣讲团以探访红色基地、深入社区群众的方式,让“两弹一星”精神走进寻常巷陌。从青少年在展馆里的专注眼神,到社区居民听宣讲时的会心微笑,每一个瞬间都在诉说:伟大精神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能融入生活的力量。

未来,这支志愿宣讲团将继续深耕实践,用更鲜活的形式拓展传播边界,让“两弹一星”精神在皖乡大地真正薪火相传。

(撰稿人:吕慧敏、李欣楠、段陈诺)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