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 绘就民生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1 15:06: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中,311.3万条网民建言汇成一部鲜活“民生日志”。当前,规划已进入集中修改完善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贯穿始终,把“规划图”转化为“施工图”,一门心思抓到底、一鼓作气干到底。
明确“为谁规划”,在“察民情”中锚定规划方向。规划千条万条,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千家万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规划的初心,藏在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里。网民留言虽短,却连着柴米油盐、安危冷暖,“能不能把家门口的断头路打通?”“农村老人不会扫码,能不能保留人工窗口?”一条条“微诉求”背后,是亿万群众对更高品质生活的真切向往。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牢正确的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以“百姓心为心”,把“吐槽点”变成“发力点”,对311.3万条网民留言逐条梳理、逐类分析,把“高频词”变成“关键词”,特别是对收入分配、就业、养老、社保、住房、医疗、教育、生态等群众急难愁盼领域,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限时清单”,确保“人民有所呼、规划有所应”,让规划跟着民意走,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落实“如何规划”,在“听民声”中汲取规划智慧。人民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大的课堂。此次网络征求意见活动覆盖面广,约40%留言来自县域以下,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学会把“群言群语”转化为“规划术语”,积极搭建“一竿子插到底”的直通渠道,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督查”小程序,开设“规划留言板”常态入口,实现省市县三级实时流转、限时答复、跟踪销号。完善“一口受理、一网通办”的闭环机制,对网民反映的跨领域、跨层级事项,建立“首问负责+联合会商”制度,防止多头答复、空转回流。提炼“一揽子可落地”的政策建议,组织专家、基层代表、网络“大V”开展开门写规划座谈会,把“土办法”上升为“金点子”。
检验“规划成效”,在“汇民智”中共享规划成果。规划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十五五”规划编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要成为群众可感知、能受益的实景画。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效于民”,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把“硬尺子”量长短、验成败。建立“回头看”制度,规划发布后,力争每年选取10个民生领域开展网民评规划活动,综合采取“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电话抽访”三位一体方式,把满意度低于80%的事项列为重点整改事项。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对网民集中反映的顽瘴痼疾,公开征集解决方案,让“民间高手”同台比拼、让“基层首创”脱颖而出。同时,接受群众“指尖上的监督”,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四川省宜宾市高县蕉村镇人民政府:何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