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构建“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12 10:56: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一、引言

数字经济浪潮正以技术颠覆性重塑金融业态:区块链重构支付清算体系,大数据驱动智能风控,人工智能革新财富管理……这一变革对金融类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颠覆性要求——从单一金融知识储备转向“金融理论+数字技术+场景应用”的复合型素养。然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显著滞后:课程内容仍以传统金融业务为主线,对数字货币运营、量化交易算法等前沿领域覆盖不足;实践教学多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学生难以接触真实金融科技业务场景,导致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形成“能力断层”。

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金融学专业破局的核心路径。国家制定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推动高校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通过构建“校企双元协同”模式,既能将企业的数字技术资源、真实业务场景转化为教学要素,又能让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从而弥合教学与实践的鸿沟,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人才。这种协同不仅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金融学专业回应时代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数字经济的加速渗透虽为金融学专业产教融合提供了时代契机,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这些困境恰恰凸显了构建“校企双元协同”模式的紧迫性。

(一)校企协同目标的错位性矛盾

金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关注短期人才储备效率与商业利益保护,倾向于提供标准化实习岗位而非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高校则侧重于长期育人质量与学科建设,追求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学术性。这种目标差异导致双方合作多停留在“企业提供场地、高校组织实习”的浅层阶段,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例如,现实中银行不愿开放智能风控核心算法以供教学使用,高校也难以根据企业实时需求调整课程模块。

(二)课程内容与数字业态的脱节性矛盾

数字金融业务的迭代速度远超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周期,教材中关于区块链金融、央行数字货币等前沿领域的案例较为缺乏,量化交易、金融大数据分析等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企业真实业务场景支撑。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与行业实际需求形成“时间差”。如多数毕业生对银行“智能投顾系统”的底层逻辑缺乏实操认知,需企业额外投入3-6个月培训才能上岗,应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现实中的岗位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实践资源共享的壁垒性矛盾

金融企业的核心数据(如客户信用画像、风险评估模型)和技术工具(如量化交易平台)因涉及商业机密,难以向高校开放;高校的科研成果(如区域金融风险预测模型)也因转化机制缺失,难以简化为企业可直接应用的教学素材。这种资源壁垒导致实践教学多依赖模拟软件,与真实业务场景的“仿真度”差距较大,学生难以培养数字金融岗位所需的实操能力。

(四)双师队伍建设的滞后性矛盾

高校教师普遍缺乏数字金融一线从业经验,仅极少数的金融学教师参与过金融科技企业项目研发;企业专家虽具备实操能力,但受限于时间精力与教学方法欠缺,难以系统参与课程教学。这种“高校教师懂理论不懂技术、企业专家懂技术不懂教学”的断层,使得数字金融技能传承缺乏有效载体,如智能合约设计、反欺诈算法应用等核心能力难以通过传统课堂传授。

(五)评价体系与岗位需求的背离性矛盾

当前教学评价仍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数字技能的考核仅占比10%-15%,且多聚焦工具操作(如Python基础)而非复杂问题解决(如基于大数据的信贷策略优化)。这种评价导向与金融企业“以项目成果论能力”的岗位要求严重不符,导致部分高分学生因缺乏算法落地能力被企业拒录,凸显评价体系改革的迫切性。

上述困境的核心在于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来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而“校企双元协同”模式通过构建目标共识、资源互嵌、能力共育的合作框架,正是破解这些矛盾的关键路径。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构建“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的内在机制

“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字经济驱动下,高校与金融企业以平等契约为纽带,构建“目标共商、资源共融、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育人共同体。该模式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松散化、表层化局限,通过制度化设计将双主体的优势资源深度耦合,形成适配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该模式能有效地破解金融学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实现育人方向与行业需求的精准锚定,破解“目标错位”困境

针对高校重长期育人与企业重短期效益的矛盾,“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联合决策机制(如成立由校企双方党组织负责人牵头的协同委员会),将数字金融人才核心能力标准(如量化分析、智能风控)纳入共同培养目标,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权责(如每年至少 2次参与课程体系论证),使高校教学方向与金融企业岗位需求形成动态匹配。

(二)构建动态适配的数字课程体系,破解“课程脱节”困境

针对教材内容滞后于数字业态的问题,“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通过“企业案例池+实时更新机制”实现课程内容迭代。例如,金融科技企业定期向高校输送脱敏后的业务案例(如数字货币支付场景、算法交易策略),校企联合开发“数字金融微课程模块”,将课程更新周期从传统的3年压缩至3个月,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行业前沿同步。

(三)激活校企资源的协同价值,破解“资源壁垒”困境

针对企业核心数据与高校科研资源难以互通的问题,“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可创新“脱敏共享+场景再造”机制,即企业开放脱敏的客户信用数据、交易流水等资源,将其接入共建的云端实训平台,高校则将金融大数据分析模型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工具(如简化版风险评估系统),既保护企业商业机密,又让学生接触接近真实的业务场景,大大提升实践教学仿真度。

(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破解“师资滞后”困境

针对高校教师缺数字实践、企业专家缺教学能力的断层问题,“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通过“双向赋能”机制培育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高校选派教师到企业金融科技部门挂职(每年累计不少于2个月),参与智能投顾系统开发等实际项目;另一方面,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经高校教学能力培训后承担实践课程教学,形成“高校教师懂技术、企业专家会教学”的互补格局。

(五)建立与数字岗位适配的能力评估体系,破解“评价背离”困境

针对传统评价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可构建“三维度评价模型”:知识维度由高校考核数字金融理论掌握度,能力维度由企业评估项目实操表现(如智能合约设计、反欺诈算法优化),素养维度通过校企联合考察数据伦理与合规意识,使评价结果直接对接金融科技岗位的录用标准,扭转“高分低能”的培养弊端。

综上,“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将产教融合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共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学专业破解育人困境、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路径。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构建“校企双元协同”教学模式的具体举措

(一)构建制度化的组织协同体系,夯实合作基础

成立跨主体的“校企协同管理委员会”,由高校金融教研室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及技术部门代表组成,负责制定年度合作计划、协调资源分配及解决合作争议,每学期召开2次全体会议形成决策纪要。建立“双主体参与”的议事规则,明确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框架设计中的主导权、企业在实践教学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固化权责。以党建为纽带搭建沟通桥梁,开展“校企党员结对”“联合课题攻关”等活动,推动双方在育人理念、合作模式上形成共识。

(二)打造动态化的课程共建机制,衔接行业需求

组建“校企课程联合开发组”,按“数字金融岗位能力图谱”设计课程模块:基础模块由高校主导,融入企业技术应用场景;进阶模块采用“高校理论+企业案例”模式,企业专家承担30%左右的课时教学;特色模块由企业提出真实课题,引导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方案设计。建立“课程内容更新通道”,企业每季度提交《数字金融业务动态报告》,课程组据此调整10%-15%的教学内容(如新增“监管沙盒”相关案例),并同步更新配套教学课件与习题库。开发“线上共享课程资源库”,收录企业技术手册、典型项目复盘视频等资料,供师生随时查阅学习。

(三)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协同平台,强化能力培养

共建“数字金融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配置企业真实业务系统(如银行智能风控模拟平台、保险科技核保系统),企业派驻技术专员每月开展1次系统操作培训,高校安排教师轮值负责日常管理。推行“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模式:线上依托云端平台开展“虚拟项目实训”,学生可调用企业脱敏数据完成数据分析作业;线下组织“企业实践周”活动,每年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部门轮岗,参与数字金融业务流程。设立“校企联合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团队申报数字金融相关课题(如“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设计”),企业提供导师指导与经费支持,优秀成果可申请专利或转化为企业服务方案。

(四)建立常态化的师资互育机制,提升教学水平

实施“双向挂职锻炼”计划:高校每年选派2-3名骨干教师到企业数字业务部门挂职,参与产品开发或系统运维(期限不少于2个月),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企业每年选派3-4名技术骨干担任高校“产业导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如《金融大数据应用》实训环节),并参加高校组织的教学能力培训(如教学设计方法、课堂互动技巧)。开展“校企教研共同体”活动,每学期联合举办1次教学研讨会,共同探讨数字金融教学难点,合作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或教学案例集。建立“师资激励机制”,将参与协同教学的成果纳入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企业员工晋升参考,激发双方参与积极性。

(作者:张春莲、黄诗思、谢建琳)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水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99)

作者简介:张春莲(1983-),女,江西奉新人,博士,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字金融、公司金融、高等教育等研究;黄诗思,女,江西水利电力大学本科生,2022级投资学专业;谢建琳,女,江西水利电力大学本科生,2022级投资学专业。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师教育一体化视角下本科高校教师的成长机制探究》,23YB208;2025年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南昌工程学院构建红色金融课程思政实践基地的路径探讨》,2025SYH09。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