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书屋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发布时间:2025-08-12 10:56: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党的文化事业发展重要目标之一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城市书屋作为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曾在一段时间里倍受人们青睐,成为广大读者乐意光顾的精神家园。可是,在数字化浪潮与阅读需求升级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城市书屋正面临着人流量与借阅量双低、资源闲置、服务单一和管理松散、缺乏长效运营支撑等现实困境。如何让城市书屋走出困境,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成为基层党组织和文化事业管理部门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从更加便捷和更多体验方面发力,打破城市书屋传统定位,着力构建“文化生活共同体”。在便捷方面,应增加“刷脸+社保卡+电子身份证”多元认证方式,并联合学校批量注册,为中小学生办理专用阅读卡,破解读者“进门难”问题。同时,接入市县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增设电子阅读屏,实现线上线下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在体验方面,应增加亲子共读、非遗体验等活动,推广“点单式”借阅,用多种体验吸引和壮大读者群。同时采取“错时开放”,延长周末及晚间开放时段,方便上班族和退休人员阅读。还应增设激励体验,按季度公示借阅读物和读者排行榜,激发群众的阅读热情,让书屋真正“活”起来。
从“精细化+大数据”方面聚力,提高城市书屋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构建“文化阅读综合体”。精细化方面,应建立县统筹+镇乡管理+志愿者轮值+读者自我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健全管理制度,推动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大数据方面,应通过安装智能借阅系统和加装读者行为分析模块,实时监测图书借阅频率、读者停留时长等数据,为图书采购、活动策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比如,当系统发现某类书籍借阅率持续走高时,及时调整采购方向,补充更新,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再如,数据显示周末家庭读者占比高,则增加青少年读物推荐志愿服务和针对性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等。同时,建立跨区域图书流动机制,对大数据显示长期闲置的图书进行区域调配,实现“一书多馆用、资源不浪费”,让书屋真正“动”起来。
从资金保障和活动支撑方面加力,整合多种要素资源,着力构建“文化发展联合体”。资金保障方面,地方财政应安排年度专项运维资金,同时多渠道争取社会爱心人士自愿赞助,探索“财政保障+社会捐赠”模式,满足城市书屋运维的资金需求;活动支撑方面,应联合社区、学校、文联、文旅等单位,形成“文化发展联合体”共识,让各级各类组织活动都有“+书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丰富研学、文创等团体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征文比赛、作品签售、文化展会等互动活动。同时在服务中提供好免费饮水、共享雨具、社区巴士等便民服务。惟有整合多种要素资源,使城市书屋与所在社区组织和单位密切关联,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让书屋真正“用”起来。
(四川省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传琴、王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