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配、讲 让农村党员教育更“对味”
发布时间:2025-08-13 10:19: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农村党员作为基层治理的“先锋队”、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其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战略的实施成效。《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党员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各级党组织应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紧扣“听需求、配资源、讲实效”三个关键环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提升农村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育培训真正激活农村党员的“味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精准“听”需求,打破“闭门造车”的供给惯性。传统党员教育常因“大水漫灌”式培训方式,导致“学用两张皮”。而精准把握农村党员的真实需求,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首要前提。各级党组织要转变工作思路,将“听”贯穿教育全过程。通过常态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线上征集等方式,深入了解农村党员在理论认知、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真实困惑和实际需求,系统梳理不同年龄段、不同岗位党员的差异化需求。绘制包含政治理论(红色)、致富技能(蓝色)、治理能力(绿色)的“三色需求图谱”,开发“政策解读+技能实训+经验共享”模块化课程包,实现教育内容从“我要教什么”到“你需要什么”的根本性转变。例如通过“田间问诊”收集产业发展痛点,定制“智慧农业”专题培训;通过“院坝夜话”梳理基层治理难点,开发“矛盾调解”实战课程,真正让教育内容精准滴灌到党员成长的”毛细血管”,从源头上避免“学用脱节”的问题,真正绘制出农村党员的“口味图谱”。
系统“配”资源,构建“供需适配”的供给体系。科学配置资源是将需求图谱转化为教育实效的关键枢纽。应构建“必修课筑牢根基+选修课提升本领”的课程体系,既要有乡村振兴、强农惠农等理论政策作为“政治营养餐”筑牢信仰之基,也要有安全生产、养殖技术、电商运营等“实用技能包”提升技能本领。师资力量应打破“单一化”局限,整合党校教师、职能部门骨干、身边模范人物、优秀乡土人才等多元力量,形成“专职讲师+百姓讲师+巡回讲师团”的供给格局,既保证理论讲解的深度,又确保实践指导的实用。建立资源动态优化机制,根据农村发展阶段和党员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每一项教育资源都能精准对接党员成长的“发力点”。
创新“讲”实效,打造“沉浸式”的教学场景。教育培训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实践转化上。各级党组织要突破“课堂灌输”的固有模式,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农事繁忙的特点,创新“移动课堂+互动教学+实践转化”模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通过“板凳课堂”“院坝会”等形式,用方言土语解读政策,用身边案例阐释理论,让抽象道理变得可知可感;推行“党员上讲台”课堂,通过“微党课”“致富故事会”等形式,变“被动听”为“主动讲”,在互动中深化理解;建立“学习—实践—反馈”的闭环机制,通过“党员示范岗”“乡村振兴实践站”,要求党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理论学习+实践服务+成果转化”三项任务,并通过群众评议、组织考核形成动态评价体系。例如通过“理论学习周+产业实践月”模式,组织党员参与集体经济项目运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收益的转化,让教育培训真正成为提升农村党员战斗力的“助推器”。
当“听需求”成为精准滴灌的“探头”,“配资源”成为供需适配的“枢纽”,“讲实效”成为学用转化的“引擎”,农村党员教育就能真正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跨越。这不仅能为培养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农村党员队伍筑牢根基,更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广袤田野扎深根、开繁花、结硕果。(资阳市雁江区委组织部: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