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百支百名师生团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发布时间:2025-08-13 10:19: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采集土壤数据助力科学灌溉、利用为高山蔬菜“赚吆喝”、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近期以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的下山口村民常热闹。阳光学院128名师生组成的“助下山口村乡村振兴实践队”带着专业所长扎进村里,聚焦“科技兴农”“直播助农”“文化赋农”三个方向,全链条帮扶,助力这座高山村落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

挖掘文脉:乡土韵里长出“新流量”

作为历史文化明村、陈祥榕烈士祖籍地,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与旅游开发潜力。

村内的陈祥榕纪念馆于2022年建成,筹建期间,阳光学院积极募集1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纪念馆建设,从展厅设计规划、建设到后期推广,由阳光学院全程参与打造。

今年4月,阳光学院师生利用 3D建模技术为陈祥榕纪念馆打造 VR线上展厅,清晰还原纪念馆原貌,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赓续传承。这个暑假期间,师生们还整理收集英雄烈士的事迹,形成红色故事集,编排“音诗画”节目,让红色精神浸润人心。

此外,师生们还制作《甘棠乡特色旅游路线图》与《下山口村特色农产品推介手册》,图文并茂地呈现了高山花菜、四季豆等蔬菜的品质特点,系统梳理了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力求在推广“农特产品”的同时,规划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项目,将“绿水青山”和“人文文化”共同转化为富民增收的“金钥匙”,为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具体路径。

科技赋能:精准灌溉助农增收

下山口村已有千年历史,2022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村子整体处于高山丘陵地貌环境中,平均海拔约800米,形成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提供了天然优势。该村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花椰菜、水果等作物。

“以前凭经验浇水,天旱了急得团团转,雨多了又怕菜烂根。现在有了年轻人们带来的新设备,比我更懂蔬菜的需求。”下山口村菜农们看着师生们在农田里安装的灌溉设备,眼里满是新奇。这是阳光学院“‘智’水青禾”实践队落地的自动灌溉试点项目,通过师生团队自主研发搭建的地面监测设备,能够实时对农田的光照、PH值、土壤温度等数据进行监测并且上传至云端。通过大数据模型快速分析和小程序精准调度灌溉,确保让每一株蔬菜都能“喝”到恰到好处的水。

“下山口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农田散、地块小,要精准灌溉才合情合理。”实践队成员、阳光学院人2023级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陈依雨负责该系统web端的开发,她和团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及 AI大模型等技术,算清每分地的水量需求,显著提升灌溉效率与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降低人工参与强度,实现农业生产精准、低碳的智慧化管理。

打通链路:高山鲜菜“闯”出大山

农产品产量稳了,要实现经济发展,销路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下的人守着“看天吃饭”的初级种植模式,产量上不去、好货卖不出、名气传不开。

“镜头拉近点!看这螺丝椒的纹路,带着高山阳光的劲儿;茄子紫得发亮,刚从地里摘的还带着土香……”阳光学院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的师生把直播间“搬进”农田,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将藏在高山里的新鲜蔬菜摆到了人们眼前。

三天内,该助农直播间总曝光近1万,师生共发布18条引流视频,成功为高山蔬菜打响知名度。目前,阳光学院还成功为该村“牵手”相关直播供应链公司,为后续助农卖货做好准备。

一系列的成果令下山口村的村支部书记陈发龙喜出望外:“三月收花椰菜时行情不好,菜也销不出去,菜农们赔了不少钱。现在直播间里直接对接买家,大家都乐意买更新鲜、原生态的果蔬产品,阳光的学子们帮我们搞直播、创品牌,这条路走对了!”

实践期间,阳光学院师生团队还先走进下山口村冷库,实地考察蔬菜的储存、分拣、运输等流通环节,并与当地驻村干部深入交流,认真记录供销模式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力求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

据了解,阳光学院已与甘棠乡党委签订党建结对共建合作协议,将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跨学科精准服务、长效品牌建设,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需求的深度融合。

长期以来,阳光学院将社会实践纳入“三全育人”重要内容,探索形成“百人团一村”模式,以组团式服务聚智聚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乡村一线、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彰显责任担当。目前,学校已累计选派超100支师生团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持续帮扶全省40个乡村。(阳光学院:林彦敏、林洛羽)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