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融:数字经济下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与产教融合的协同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3 10:19: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一、引言

在当前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核心领域,正经历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驱动的深度变革。《“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金融新业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进一步要求“构建适应数字经济的金融人才体系”。与此同时,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需求导向的实践能力评价机制”。然而,传统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仍聚焦点钞、柜面操作等基础技能,与数字经济下金融科技公司、商业银行急需的智能风控建模、跨境支付系统开发、算法伦理合规等新型能力脱节,导致产教融合陷入“企业抱怨人才不匹配、学校困于评价无标准”的实践困境。重构以数字金融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已成为打通产教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突破口。

二、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与产教融合的意义

1.深化企业协同育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重构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战略要求的关键举措,可显著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传统校企合作中,企业需承担高昂的新员工再培训成本,以弥补高校培养与岗位需求间的能力断层。而基于产教融合的评价体系,通过企业主导设计评价标准(如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的“智能风控建模”“跨境支付系统开发”等能力指标),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暴露能力短板。评价数据生成的“人才能力图谱”更可提前锁定适配企业技术路线的潜力人才,实现教育部倡导的“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贯通培养目标。

2.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动态优化培养体系

评价驱动的产教融合机制为高校落实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促进学科交叉与需求适配”提供了实践路径。当前金融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课程更新滞后于技术迭代的问题,而依托企业评价数据反馈,高校可根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意见》,构建“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更深层价值在于,评价数据助力构建“能力—课程”映射矩阵,推动金融专业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交叉融合、支撑引领”方向转型。

3.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构建职业发展凭证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打造符合“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的职业通行证。传统评价模式下学生能力呈现碎片化,而新型评价通过技术应用、业务融合、合规伦理三维度能力画像,使学生清晰认知能力短板并针对性提升。学生可精准定位能力短板并针对性强化,实现从知识积累到技能应用的转化。支持产业能力认证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兼具权威性与实用性的职业能力凭证,最终切实增强学生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发展潜力。

三、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与产教融合的挑战

1.评价指标滞后,数字能力缺位

当前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未适应数字经济转型需求,核心矛盾在于评价维度与行业新型能力要求严重脱节。多数高校仍将手工点钞、凭证填写等传统技能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而对智能风控建模、跨境支付系统开发、算法伦理合规等数字金融核心能力缺乏系统性评价标准。这种滞后性导致教学资源配置持续偏向过时技能训练,使人才培养与金融科技岗位需求形成结构性错配。  

2.协同机制缺失,评价效力弱化  

产教融合中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突出表现为企业参与度不足与话语权缺失。在典型合作项目中,企业导师评价权重普遍偏低,且缺乏制度性保障。目前大部分高校仍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导致评价结果偏离产业真实需求。企业提出的能力缺陷反馈常被置于次要地位。这种主体权责失衡不仅削弱金融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的意义,更造成教育部倡导的“需求导向”目标流于形式。长此以往,企业参与积极性持续走低,形成“校热企冷”的恶性循环,实质阻碍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3.反馈链条断裂,教学改进迟滞  

评价结果与课程优化间缺乏有效衔接机制,使评价数据沦为“沉睡档案”。多数高校未建立“评价-诊断-优化”闭环,评价数据往往止步于分数统计,未能转化为教学改革依据。形成“评价归评价、教学归教学”的割裂局面。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反馈往往仅停留在分数层面,高校缺乏制度化通道将这些意见转化为课程调整依据,最终导致教学内容更新严重滞后。这种数据应用脱节源于两大症结:一是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教务部门未将企业评语中的能力缺陷描述纳入课程调整考量;二是动态响应制度空白,未能设定“能力项评分持续低迷则启动课程修订”等刚性规则。  

4.技术载体缺失,过程评价失能  

传统管理方式难以支撑数字金融能力的全过程评价,导致关键能力证据流失。当前评价过程高度依赖纸质报告或孤立电子表格,无法有效整合代码提交记录、系统压力测试日志、智能合约部署轨迹等数字化实践痕迹。例如在金融实践项目中,学生链上合约优化迭代的过程数据未被纳入评价体系,仅以最终报告判定成绩。这种技术支撑缺位造成两大后果:一是评价维度片面化,过度侧重结果而忽视强调的“全流程能力追踪”;二是能力凭证碎片化,学生无法形成经权威背书的数字能力证明,在求职时难以验证真实技能水平。

四、金融实践教学评价与产教融合的措施  

1.设计产教一体评价,夯实融合根基  

高校需联合属地金融机构制定相应的《数字金融实践能力校本标准》,聚焦区域产业特色精准设计评价维度。例如针对地方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需求,重点纳入“数字人民币钱包安全设计”“智能风控建模”“数字金融合规审计”等核心能力项,每学年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动态修订指标。评价标准需经校教学委员会审核后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与教育部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衔接。在技术层面,可依托现有教学平台(如超星、雨课堂)扩展轻量化评价工具:嵌入API调用追踪插件自动记录学生操作链,开发简易沙盒测试日志分析工具捕获智能合约部署行为,建立企业导师钉钉/企业微信直评通道,实现低成本数字化评价转型。也可依托已有的金融实践教学平台,开展过程性数据挖掘评价。

2.建立动态反馈机制,贯通诊断路径  

在二级学院部署可视化数据看板系统,实时监控评价数据异常。当企业评分与教师评分差异率持续>15%时自动标黄预警,当核心能力项合格率连续两届低于65%时触发红色警报,诊断报告直推教研室主任邮箱。同步组建由系主任牵头的“企业-教师”微课响应小组:当某能力项合格率跌破阈值,立即向合作企业征集真实业务案例,由企业工程师录制4-6学时微课视频,经教务处审核后作为补充模块嵌入下学期课程。学生完成微课学习并通过企业设计的沙箱测试,即可获得课程附加学分。

3.打通结果应用通道,强化价值转化  

修订学校《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开通企业认证学分置换通道。经教务处备案的行业证书,例如支付宝《小程序金融开发工程师》等置换相应学分,学生提交证书后由校企双导师联合审核,通过后计入“金融科技实践”课程成绩。重点打造“金融科技菁英班”:遴选产教融合评价总分前15%且关键能力项≥80分的学生,由合作企业提供定制岗前培训与带薪实习,学校配套置换2学分并颁发卓越证书。企业每年预留相应校招名额定向录用直通班学员,实现教育部倡导的“毕业即上岗”目标。  

4.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筑牢协同根基  

成立校企评价委员会,赋予企业三项关键职权:审定评价指标权重(企业评分占比≥50%)、仲裁评分争议(师生评分差>20%时启动复审)、每学期发布《能力供需匹配建议书》。出台《产教融合数据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评分原始数据归企业所有,脱敏分析报告归学校教学使用。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和金融实践软件,建立学生学习“云过程”存证系统,企业评分经数字签名后上链供学生求职时授权调用。在毕业审核中增设“企业能力达标项”,倒逼教学体系响应产业需求。

(作者简介:涂强楠(1989-),女,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水利电力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数字经济;郑郡雨(2006-),女,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学生)

基金项目:校级教学改革科研项目(2021SZJG0004),校级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023kyqd037)。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