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筑基数智赋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5-08-14 10:52: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数智化转型浪潮中,不少企业正面临"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境。在天津大学刘洪伟教授的制造数字化运营授课中,或许能为装备制造业破局提供思路。授课中提及的钢铁企业59%非增值时间的生产现状,以及离散制造中因工序停滞导致的效率损耗等问题,与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型痛点高度吻合——系统升级易如反掌,但体系优化却困难重重,缺乏精益内核支撑的数智化转型犹如无本之木,难以真正扎根生长。
一、认知破局:从“系统崇拜”到“价值深挖”
许多企业将数智化等同于“上系统、上产线、买设备”,却忽视了生产要素的高效组合。数智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理念与方法的彻底革新。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而言,首要任务是重塑认知,明晰“无精益,不智能”的底层逻辑。正如刘教授强调,精益生产是识别与消除浪费的核心方法论,它能让企业在不增加硬件投入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作业流程、平衡生产节拍、减少在制品库存等方式,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企业亟需建立“精益优先”的认知:先通过价值流分析识别浪费,如钢水转运中的等待、机加工中的在制品堆积,再以快速换模、单件流等方法优化流程,让数智化工具服务于“消除浪费”的核心目标。
二、路径重构:从“单点改进”到“体系协同”
要遵循“要素-过程-流程-体系”的进阶逻辑,从车间5S管理、标准作业组合等基础动作入手,夯实精益基础的同时,装备制造企业需构建数据驱动的运营体系。当前行业普遍存在数据冗余与缺失并存的问题,企业应从基础数据治理入手,建立结构化、品质化、关系化的数据体系,让数据真正成为驱动决策的“新生产要素”。可借鉴授课中“数字化基础能力形成”的过渡阶段思路,先实现生产要素状态、过程指标的实时采集与透明化呈现,再逐步构建预测性模型,实现从“事后分析”到“事前预警”的跨越,避免陷入“数据孤岛”陷阱。
装备制造企业还需打破“部门墙”,推动管理系统、物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企业运营本质是多流协同的过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集成,依赖于体系化的管理架构。企业可参考精益生产中的“价值流管理”方法,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新梳理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让数字化工具真正服务于价值创造而非形式主义。
三、生态协同:从“企业独奏”到“产业共振”
装备制造业的集群优势为转型提供天然土壤。可依托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打造“精益+数智化”示范线,形成“标杆引领-配套跟进”的联动效应。同时,强化“产学研”融合,联合高校建立数智化转型实验室,将文中“HCPS(人机物融合系统)”等前沿理念转化为适合企业的落地工具。
四、长效保障:从“短期项目”到“持续进化”
数智化转型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需要机制保障的持续过程。企业可参考文中“三级精益运营体系”,建立“改善提案-快速验证-标准固化”的闭环机制:鼓励一线员工参与流程优化,借助数字化平台沉淀改善经验,形成可复用的工艺知识库。政府层面可出台针对性政策,如对实施精益数字化改造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引导资源向“实效型转型”倾斜。
当机床的齿轮与数据流同频转动,当钢铁厂的高炉与智能算法双向赋能,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质变。而贯穿始终的,正是以精益为魂、以数据为脉的转型逻辑——唯有让每一份投入都指向价值创造,每一次升级都根植于现场改善,装备制造才能在数智化浪潮中重塑竞争优势。
(作者系济南市“海右菁英培训工程”菁英一班北大国企班学员:张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