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实践育人在大学生"青马工程"实效提升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5-08-14 15:21: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工程,“青马工程”必须始终心系“国之大计”,以实践育人为突破口,推动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深度融合,培养一批信仰坚定、本领过硬、担当有为的青年政治骨干。

实践育人:“青马工程”的核心逻辑与多维价值

实践活动的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的本源。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的本质回归与方法论创新,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核心范式,其本质在于通过实践场域的系统建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青年成长规律的深度耦合。青年大学生政治骨干通过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层治理创新等现实实践,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理论命题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既验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又推动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从“书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到“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跃升。

实践活动的理论逻辑:从认知建构、能力提高到价值升华。实践育人的理论逻辑呈现为“理论源泉-成长路径-价值升华”的立体架构。其一,实践是青年大学生政治素质养成的必由之路。他们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红色文化研学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认知,在政务实习、社会调查研究中提升“服务基层”的本领,在志愿服务中实现从“价值认同”到“价值践行”的升华,完成“知-行-知”的螺旋式成长。其二,实践是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体。传统教育模式易陷入“理论灌输”的窠臼,而实践育人通过“问题导入-实践探究-理论升华”的动态循环,实现从单向知识传递到双向意义建构的转变,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理论认知的内化与价值观念的外化,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其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方法的本质回归。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精髓,又回应了新时代青年“体验式学习”的现实需求,构建了“认知维度-能力维度-创新维度”梯度发展的实践体系。

实践活动的多维价值:个体成长、社会发展和理论价值的深度融合。从个体来看,实践育人促进青年大学生政治骨干“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发展:知识维度方面,将理论嵌入真实场景,推动文本认知向情境认知转化;能力维度方面,通过问题导向培养链条,锤炼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塑造敢想会干的实践品格;素质维度方面,在实践全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认同。从社会价值看,实践育人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学员通过实践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同时通过社会现实问题“倒推”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供鲜活案例。从理论价值看,实践育人构建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的中国范式,它突破“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形成“能力本位”、“价值本位”相统一的新型育人生态,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又回应了新时代青年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守正创新:构建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探索

立足青年成长规律,设计分层分类实践项目。基础层以红色教育、国情认知为主,通过“探访红色足迹—红色教育基地研学”“乡村振兴调研—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筑牢思想根基;提升层以基层工作实践为主,如“扬帆计划”政企实习、街道社区顶岗实习、志愿服务活动等,在基层一线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层以社会课题研究、创新创业为主,鼓励学员围绕国家战略开展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同时推动实践与理论课程深度融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中设置实践学分,要求学员结合课程主题开展调研,通过课堂汇报、成果展示实现“理论-实践”双向转化,并建立“入学规划-中期指导-结业延伸”的全周期跟踪机制,形成“认知-实践-再认知”的螺旋式成长路径。

搭建“校地企”协同平台,汇聚育人合力。打破资源壁垒,构建“高校主导、多方联动”的实践。校内整合:成立由校团委牵头,学工部、本科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参与的实践育人工作组,统筹师资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担任理论导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形成“双导师”制。校外拓展:按照“按需对接、长期稳定”原则,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政企实践基地,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基地,在乡村建立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依托革命故居、纪念馆建立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引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共建、校友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如邀请企业高管、基层干部、校友企业家担任实践导师,定期在校内开展如“麓山大讲堂之企业家与创业论坛”讲座,争取公益基金资助学员实践项目,与媒体合作宣传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

创新“过程+结果”评价体系,激发内生动力。构建多元化、动态化评价机制。标准多维:构建包含政治素养、实践品格、社会担当的“三维评价框架”,过程评价侧重参与度、反思深度与实践韧性,结果评价强化调研报告质量、问题解决实效等问题导向指标,并引入实践单位专业评估与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等第三方评价。方式多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既设置实践时长等量化指标,又通过实践日志分析、成果展示答辩等质性手段,立体考察学员理论认知向行为自觉的转化成效;激励到位:建立实践表现与人才选拔的贯通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推先表彰、就业实习推荐的重要依据。及时反馈:定期收集学员、导师、实践单位意见,及时调整实践设计,形成“评价-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推动实践育人体系持续优化。

实践育人作为连接“知”与“行”的桥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校需以系统思维构建分层分类的实践体系,以协同理念整合资源,以科学机制完善评价,让青马学员在实践中感悟真理、提升能力、明确方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更多信仰坚定、本领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湖南工商大学:罗定波、叶亚亚)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