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铁军文化”打造“三维赋能”宣传育人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14 15:21: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自身工作实际,构建了以“铁军文化”为核心的“三维赋能”宣传新生态。通过“思想铸魂、文化塑形、传播增效”三大赋能维度,突破了“思想引领实效性不足、文化品牌辨识度不高、传播渠道协同性薄弱”等难题,将铁路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实施“铁军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创建“轨道式”融媒体传播机制。通过多维度创新,学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文化品牌显著提升,传播影响力持续扩大,形成了“校-企-媒-生”四方联动的协同机制,为全国高职院校宣传育人工作提供了示范性经验。

学校以“铁军文化”为核心,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维赋能”模式,从思想铸魂、文化塑形、传播增效三个维度全面发力,打造宣传育人工作新生态,为高职院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价值引领层:将铁路精神融入“大思政课”

充分挖掘铁路精神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将其有机融入“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铁路精神的实质,增强思想的深度和厚度。

文化浸润层:打造“铁”字特色育人载体

以“铁军文化”为引领,打造一系列具有“铁”字特色的育人载体,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教学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

传播创新层:构建“轨道式”融媒体生态链

借鉴铁路轨道的运行模式,构建起一个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融媒体生态链,打破各传播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和资源共享,提升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让学校的声音能够传播得更远、更广。

思想铸魂:构建“铁轨上的思政课”育人体系

场景化教学:充分利用学校高铁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将“移动思政课堂”搬到真实的高铁场景中。邀请铁路劳模深入课堂,亲身讲述他们在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奋斗经历,让“钢轨人生“的精神内涵生动呈现,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悟铁路精神的力量,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项目化实践:组织开展“重走宝成铁路”红色筑路史调研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宝成铁路沿线,实地考察铁路建设的历史遗迹,采访老一辈铁路建设者,挖掘背后的红色故事和精神内涵,最终汇编成《中国铁路精神图谱》校本教材,为学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资源。

数字化赋能: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开发VR“铁路建设史”沉浸式课程。该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再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历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亲身体验铁路建设的艰辛与伟大。课程覆盖了98%的新生入学教育,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文化塑形:实施“铁军文化”品牌建设工程:精心设计“铁小匠”IP形象及系列文创产品,将“铁军文化”的核心内涵以生动可爱、易于传播的形象展现出来,深受师生喜爱和社会认可。同时,打造“火车头广场”等文化地标,使校园环境成为“铁军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品牌活动精品化: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吸引了师生校友积极参与,成为学校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青春助力中国高铁》系列短视频入选“学习强国”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库,全国播放量达1.2亿次;原创思政微电影《回响》获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实现“小作品传递大情怀”的传播突破,深受师生和社会各界好评,进一步提升了“铁军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育人载体多元化:成立“中国铁路发展史馆”“窦铁成事迹展览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具有铁路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俄罗斯萨马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陕铁院萨马拉交通学院”,在马来西亚、孟加拉等国成立秦岭工坊,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在打造陕西“职教出海”国际品牌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国际铁路文化和技术的窗口,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构建“1+3+N”传播矩阵:以融媒体中心为“中央厨房”,统筹协调政务号、教育垂直平台、行业媒体等3类核心平台,以及N个学生自媒体联盟,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传播矩阵。通过这个矩阵,学校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生产和分发,确保各平台之间的内容联动和资源共享,大幅提升了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实施“信号灯”内容生产机制:创新性地建立了红(政策解读)/蓝(文化科普)/绿(生活服务)三色内容分级体系,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精准生产不同类型的内容。红色内容聚焦政策解读,帮助师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态;蓝色内容侧重文化科普,传播铁路文化和专业知识;绿色内容则关注生活服务,为师生提供实用的生活信息。这种分类生产机制有效提高了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开发“铁军指数”评价模型: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三个维度建立量化评估体系,对学校宣传育人工作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传播力指标关注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引导力指标衡量内容对受众思想和行为的引导效果,影响力指标则评估学校在社会上的整体影响力。通过这个评价模型,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宣传育人工作的成效和不足,为优化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构建“铁轨上的思政课”育人体系,学校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理论社团数量增长了300%,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铁路精神”专题课凭借其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内容,成功获评省级精品课,为学校思政教育树立了标杆。学校还入选教育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典型案例”,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领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铁军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成果丰硕,其相关报道被主流媒体转载百余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化标识体系荣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的文化品牌在行业内和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轨道式”融媒体传播机制的建立,使学校传播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融媒体矩阵粉丝量突破30万。近年来学校立足铁路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发展,形成“盟、院、坊、圈”合作办学格局,在肯尼亚、卢旺达、孟加拉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境外办学,主动肩负中国铁路标准的国际传播者使命,累计在海外培养本土铁路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坚持三个融合

1.意识形态工作与专业特色的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铁路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实训等各个环节,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在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文化传承与技术赋能的融合:在传承和弘扬铁路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VR技术、融媒体传播等,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字化展示、网络化传播,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

3.校内资源与行业资源的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与铁路行业的紧密联系,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和行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邀请铁路劳模进校园、与国铁集团共建传播基地等举措,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促进了学校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把握三重逻辑

1.用青年话语重构价值传播逻辑: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进行价值传播,打破传统说教式的传播模式。通过打造“铁小匠”IP形象、创编舞台剧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将铁路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增强了价值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用技术思维重塑内容生产逻辑:引入技术思维,优化内容生产流程,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1+3+N”传播矩阵和“信号灯”内容生产机制的建立,实现了内容的精准生产和高效分发,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提升了内容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用协同理念重建传播生态逻辑:树立协同理念,打破部门、平台之间的壁垒,构建起一个协同高效的传播生态。“校-企-媒-生”四方联动的传播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了传播合力,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构建三类机制

1.党委统筹的顶层设计机制:在学校宣传育人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构建了党委统筹的顶层设计机制。党委从战略高度对宣传育人工作进行谋划和部署,确保宣传育人工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为宣传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校企联动的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了校企联动的资源整合机制,加强与铁路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企业的优质资源引入学校,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企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3.师生共创的内容生产机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内容生产,构建了师生共创的内容生产机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校宣传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师生共同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提升了学校宣传育人工作的质量,也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王凯平、王凯、姜东亮)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