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学子探访婺源古村:解码“两山”理念下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4 15:21: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7月21日至23日,浙江财经大学“婺源青韵,两山探行”实践团深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先后走访篁岭、石门、察关、虹关四座古村落,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数据分析,聚焦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记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鲜活案例,探寻生态与人文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文旅融合,从“空心村”到“共富村”的蜕变融合密码
7月21日,实践团首站抵达篁岭景区。这座曾因交通闭塞濒临“空心化”的悬崖古村,如今因“晒秋”IP和民宿经济焕发新生。栗木坑村村委员曹进辉介绍:“2014年景区开发后,我们坚持‘景区带村、产业富民’,村民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至2万元。”团队走访高端民宿“银杏谷”时,民宿老板展示亲子露营、文化体验等业态,她提到:“自然景观与在地文化融合,才能留住游客”。
下午,团队成员穿梭于天街商铺,目睹百年晒秋农俗与抖音直播的碰撞。景区祝经理在访谈中强调:“保护为先、活化利用是核心。”篁岭景区通过房屋产权整体置换统合旅游开发经营权,让村民共享旅游红利。实践团总结:篁岭的蜕变证明,乡村振兴需“守正创新”——既守护宗祠砖雕的厚重,也拥抱网红经济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与篁岭景区祝经理的访谈。陈家澧供图
生态守护,一只鸟“驮”起的生态致富链
7月22日,团队转赴秋口镇石门村。湿地公园内,护鸟队员俞旺金轻声提醒:“蓝冠噪鹛孵蛋期,脚步要轻!”这种全球仅存250余只的濒危物种,成为石门村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村民全员护鸟20年,年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
生态红利催生民宿集群。“蓝鹛栖月”老板陈先生翻开订单本:“暑假房已订到八月!”数据显示,全村民宿从3家增至50家,竹筏漂流、茶叶采摘等衍生项目推动人均年收入从4000元跃升至3万元。村支书俞志金指着晒秋广场笑道:“这是晒丰收,更是晒幸福!”
图为实践团在蓝罐噪鹛保护区门口与护鸟队成员进行口头采访。陈家澧供图
500亩生态茶园是石门村的另一张名片。茶园自从纳入全国首个出口茶叶“大基地”后,由企业统一收购,技术员捏着茶叶说:“II类水质种出的有机茶,户均增收1000元。”实践团感叹:“一片叶子托起半个村产业,绿水青山终不负!”
古韵新生,艺术赋能与非遗活化并存
7月23日,团队探访察关村。四川美院浙江校友会会长周江老师的美学工作室,工作室内将闲置老宅改造为研学基地,“美育研学盘活资产,带动村民就业”。艺术学子与古村的碰撞,让老宅变身“文化生产力”。
下午实践团来到虹关村,虹关村则以“徽墨”重焕生机。非遗传承人詹晓明在“务本堂”演示制墨技艺:“一锭徽墨需捶打十万次,和守村子一样,急不得。”团队发现,古法制墨工坊已成研学热点,带动村民返乡创业。走过虹关村的地标千年古樟树,实践团来到精品民宿“水岸边”,其将智能家居融入徽派天井,经营者坦言:“年轻人爱的是‘古宅新生活’。”
图为实践团与徽墨传承人合影。陈家澧供图
三天的调研中,实践团见证了婺源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篁岭的“文旅融合”、石门村的“生态变现”、察关的艺术赋能与虹关的非遗活化。这些案例印证了“两山”理念的实践智慧——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惠民是根本,创新是动力。正如队员日记所写:“护住蓝冠噪鹛的翅膀,便托起了乡村振兴的翅膀。”婺源古村的蜕变,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王自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