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千秋画》:一幅中国乡村生态振兴的长卷

发布时间:2025-08-14 15:21: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假如山河会发朋友圈,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晒出最新款“绿洲皮肤”,四川宜宾长江村分享五彩油菜花的九宫格,海南陵水新村港发布了海底森林独家视频,安徽黟县塔川秋色图直接引发点赞狂潮……

这些画面都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出品的纪录片《绿水青山千秋画》,片中镜头扫过的不只是风景,更是无数人“点绿”山河的奋斗故事!从沙漠植树人到长江守护者,从海上疍民到引领古村振兴的返乡青年,每一种生活都在证明:江山如画,生命如花,扎根绿水青山的中国乡村,可以活得又潮又燃!

江山如画,一部乡村纪实影像诗

当镜头掠过内蒙新生的林海、回归长江的长江鲟、南海摇曳的海草森林、塔川沸腾的民宿灯火……绝美如画的乡村影像,让观众沉浸东方美的视觉享受中。纪录片《绿水青山千秋画》不仅仅绘就中国广袤乡村的秀美长卷,更难能可贵的是节目没有回避问题,用镜头语言阐释了这乡村之美来之不易的诞生过程。

例如,海南陵水新村港2005年开始涌入外来养殖户,渔排一时间从400户暴增至1200多户。石斑鱼日均排泄千斤粪便,脚踩下去都是黑的!水下摄影师姚宏潮潜入故乡海底:“生物都死光了,只剩死寂。”

2017年,陵水启动“退排还海”攻坚战,几年里实现禁养区内“零”养殖;八艘快艇每日巡海,近百人清理垃圾;6000亩红树林重新扎根、海草保护区同步修复。在节目的水下镜头里:海马在海草床安家,海兔、贝类也逐步回归,曾经令人绝望的大海又重焕出生机!如今,旅游驿站、咖啡店前的游客络绎不绝,吸引着外地人前来定居。本地渔民龙赛也不再想逃离,觉得现在的海风都是甜的。

纪录片诗意的画面语言让我们看见,每一寸重焕生机的山河,都拓印着普通人的掌纹,每一次向绿而行的选择,都在为文明续写未来。

百人百话,一部乡村生态建设口述史

土地无言,人即传奇。纪录片《绿水青山千秋画》的核心,始终是土地上那些滚烫的生命!纪录片用100多位亲历者的口述、近100个真实故事,编织出跨越二十年的乡村生态变迁史。当个体命运与家园生态同频共振,每一份微小坚持,都在书写一片土地的未来。

没有剧本,没有说教,只有带着泥土味的乡音:

鄂尔多斯沙丘上,殷玉珍抚过亲手种下的树:“我现在对沙漠特别独爱,我不恨死它了,我跟它特别有感情了,过去我们俩又是斗争又是挑战,挑战的最后结果还是高兴!”

宜宾长江江畔,长江水浊了又清,刘礼芬骄傲地说:“喝我们长江水的人,就很聪明!我们的土地不会荒废,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海南陵水小渔村边,“敬畏这片海的同时,要把它守护好,我们才有出路啊!”87岁疍民郭世仁发自内心说道。

塔川秋色里,我们听着孙敏返乡创业的故事,他说家乡这些年发展最大的变化是:“我们的小孩不用做留守儿童,我们的父母也有子女陪伴”……

100多位亲历者口述,让历史有了心跳的温度。引入多元视角:十年如一日种海草的研究专家、精准施策的长江水利工程师、在徽州古村落寻得精神原乡的“新村民”……他们的讲述,也让生态故事有了更辽阔的景深与思辨力量。

笑靥如花,一首“点绿成金”幸福歌

环境改善了,如何让生态“颜值”真正转化为发展“价值”,让每个原乡人不必背井离乡,就能在故土的青山绿水间扎下深根、向阳生长,过上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纪录片所选择的故事,让“两山”理念更加可触、可感。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内蒙古治沙看鄂尔多斯”,这不仅是国际社会的赞誉,更是鄂尔多斯人用双手写下的荣誉。2023年,“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鄂尔多斯一年完成治理面积超过500万亩,光伏治沙突破40万亩,全市林草企业超过80家,产业年产值达到65亿元。荒原,不再是负担,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前这里是毛乌素,现在是绿乌素、金乌素。”殷玉珍说。树,是她的骄傲,是她情感的寄托,也是她给这个时代交出的答卷。

如今,塔川已真正蜕变:70余家民宿年收入超千万,村民变股民、村庄变花园、老房变民宿。站在田间,你还会看到九十多岁的老人仍在采茶、种菜,他们勤劳、简单、快乐且富足。这或许揭示了中国乡村真正的精神财富。当炊烟重燃,留守儿童成为历史,孙敏告诉我们:塔川带给他的最大价值不是收入,而是情感、情绪的丰盈。塔川的故事,正是中国乡土在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机碰撞中,倔强生长的田园史诗。

土地不语,却以丰饶作答;山河不言,却以壮美立传。这“绿水青山千秋画”的底色,让我们深信:人不负青山,青山也定不负人!

节目将于8月15日全国生态日,CCTV-17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20:30首播,敬请关注!(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