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河大明伦,邂逅岁月书香
发布时间:2025-08-14 16:00: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当开封古城的晨雾漫过明伦街的青砖黛瓦时,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百年光阴便从法桐叶隙间缓缓淌出。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校园,既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亲历者,更是一座熔铸建筑美学与人文底蕴的露天博物馆。漫步其间,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与当下的褶皱里,恍惚能触到时光的肌理。
南大门的朱漆牌楼,是校园递出的第一张时光名片。1936年落成的四柱三开间建筑,藏着中西合璧的巧思,中式歇山顶的飞檐翘角如振翅欲飞的禽鸟,西式柱廊则透着廊柱挺拔的稳重。门楣上“河南大学”四个鎏金大字笔力沉厚,似要刻进岁月。内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石刻,经八十余载风雨冲刷,字迹仍清晰如昨。每日清晨,阳光穿过门拱,在甬道织就菱形光斑,与往来学子的身影叠在一起,像一场无声的对话——传统在左,现代在右,彼此凝视,彼此应答。
穿过大门,两列法桐如百年仪仗,枝干舒展如伞盖,夏日里泼下浓得化不开的绿荫。树下的十二斋,是校园最鲜活的生活注脚。每座斋房的垂花门罩上,雕花似在低语。木雕雀替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温度。清晨,斋前石阶常坐着捧书的学子,琅琅书声缠上檐角的风铃,叮当声里,漫出最清澈的校园晨曲。
向西望去,博雅楼(7号楼)的红砖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这座 1925年诞生的教学楼,是中西建筑语汇的完美和鸣,罗马式壁柱托着中式重檐,雕花挂落与西洋线脚在门楣处轻轻交握。楼内木质楼梯踏上去,“咯吱”声里仿佛藏着旧时的脚步声。二楼走廊的彩色玻璃窗滤进柔光,落在胡适、冯友兰等学者曾驻足的地板上,恍惚能听见跨越时空的学术争鸣,从木纹里漫出来。
校园北部的铁塔湖,是自然与人文共绘的点睛之笔。湖岸垂柳蘸着水,夏日粉白荷花铺满湖面,锦鲤在碧叶间拨弄碎影。北岸,北宋铁塔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次晕染,这座公元1049年便伫立于此的千年古塔,与校园内的百年建筑遥遥相望,一汪碧水倒映着古今,让人在波光里读懂“日月同辉”的深意。湖边长椅上,常能看见白发教授与青年学生并肩而坐,话题从古籍校勘漫到量子力学,文脉的传承就藏在这水光塔影的絮语里,不着痕迹,却从未间断。
春日里,海棠与樱花争着绽满枝头,粉白花瓣簌簌落在“贡院碑”上——这里曾是明清河南贡院的旧址,碑上“天开文运”的刻字,与不远处实验室的玻璃幕墙相映,旧墨与新光,在风里轻轻相拥。秋日的银杏道是另一番景致,金黄叶片铺满通往图书馆的路,踩上去沙沙作响,与馆内翻动古籍的纸页声叠在一起,成了秋日最动听的和弦。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校园的每一处景致都是活着的历史。它没有刻意雕琢的园林匠气,却在百年岁月里自然生长出独特的气韵,既有古建筑的庄重肌理,又有青春校园的鲜活脉搏。既沉淀着八朝古都的文化基因,又奔涌着现代教育的蓬勃生命力。当暮色为钟楼尖顶镀上金边,你会忽然懂得,这里的风景,从来不止于亭台草木的具象,更在于那穿越百年依旧炽热的人文星火——它在飞檐翘角上栖落,在书声笑语里流淌,在古今交汇的光影中,始终明亮。(河南大学法学院:宋烨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