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偃师区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回应期待
发布时间:2025-08-15 10:2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洛阳市偃师区的乡村画卷里,不仅有诗画风光,更涌动着基层治理的活力与乡村振兴的热潮。人大代表们以联络站为纽带,扎根田间地头、深入社区楼栋,将民声民意转化为治理实效,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基层沃土上结出丰硕果实。
代表沉下去,民心聚起来:网格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人大代表便是连接神经的“传导器”。在偃师区的社区网格里,代表们带着“问题清单”走访,揣着“解决方案”归来,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有了“加速度”回应。
“小区路修好了,下雨天再也不用蹚泥了!”“我们小区的道路硬化工程能这么快完工,多亏了咱社区的党建指导员!”提起区人大代表、区人大农工委副主任、华夏社区的网格党建指导员王旭光,乳品厂家属院南院的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原来,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小区水泥路面开挖后因协调不畅陷入停滞,每逢雨天便泥泞难行,群众怨声载道。王旭光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天就带着问题清单实地勘察,并和相关部门沟通对接。随后连续3天奔走于住建、施工单位之间,牵头召开协调会明确工期、责任。8天后,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如期完工,解决了居民的雨天出行难题。
这样的故事,在偃师区的人大代表联络站、社区网格里每天都在发生。人大代表联络站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建立“群众点单、代表接单、站所办单、群众评单”机制,让代表下沉有平台、履职有抓手。去年以来,全区各级人大代表通过网格走访收集民生诉求,从加装路灯到疏通下水道,从调解邻里纠纷到推动养老服务落地,一件件实事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取经拓思路,实干谋新篇:模式创新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乡村振兴,既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人大代表们以联络站为“议事厅”,既当“调研员”又做“推广员”,把先进经验“引进来”,让本土实践“活起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等靠要,得自己想办法‘造血’!”区人大代表、高龙镇党委书记孙正政的话,道出了不少乡镇干部的心声。为破解农村道路建设资金难题,高龙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牵头组织专题调研,梳理出“资金筹措难、群众参与度低”等5类瓶颈问题。随后,孙正政带领镇党政班子成员、部分人大代表、村支书组成考察团,赴伊川县鸦岭镇“取经”,重点学习“村筹镇补”模式。村级自筹一部分、镇级财政补一部分,既激发村民主动性,又减轻财政压力。
在鸦岭镇韩洼村致远路,考察团详细了解村民如何通过“一事一议”自筹资金,镇里如何根据工程量按比例补贴;在康坪村康老线,大家实地查看道路升级后如何带动沿线种植、养殖产业发展。“群众看到自己投的钱能变成‘致富路’,参与热情自然高!”高龙镇人大代表联络站负责人李庆林感慨道。
考察归来,高龙镇人大代表联络站迅速组织“头脑风暴”,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由人大代表牵头入户宣传,各村根据实际确定自筹比例,镇里设立“以奖代补”资金,对进度快、质量高的村额外补贴。目前,全镇已有3个村通过该模式启动道路升级工程,预计年底前将完成 15公里农村公路提质,带动沿线发展葡萄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
高龙镇人大代表联络站负责人李庆林说:“人大代表不仅要带回来经验,更要带着群众干出成效,让‘外来经’结出‘本地果’。”
整治出实效,乡村换新颜:精细治理绘就宜居画卷
人居环境是乡村的“脸面”,更是群众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人大代表们以联络站为“监督岗”,紧盯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村容提升,用“绣花功夫”推动乡村从“干净整洁”向“生态宜居”跃升。
山化镇全域整治,细节里藏着“幸福感”。走进山化镇,昔日坑洼的村道变成了柏油路,闲置的荒地改造成了“口袋公园”,农家院落里花草相映。这是全镇人大代表持续监督推动的成果。山化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每月组织“环境整治视察日”,代表们带着卷尺、相机,对道路平整度、垃圾桶摆放、厕所改造质量等“挑刺找茬”。王窑村的“厕所革命”便是代表监督的生动案例。区人大代表、山化镇人大主席张向阳在联络站接访时,听到村民反映“旱厕臭、如厕难”,随即牵头成立由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工作组,逐户排查需求、制定改造方案。计划分两批新建的42座标准化卫生厕所,不仅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还同步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现在厕所干净得很,夏天再也闻不到臭味了!”村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雨后的山化镇更是一派忙碌景象:人大代表带头,党员志愿者、保洁员分工清理路面积淤、修剪苗木。“群众脚下的路干净了,心里的路才通畅。”镇人大主席张向阳说道。如今,汤泉村的“庭院革命”已带动 80%农户参与,昔日杂乱的房前屋后变身“微花园”、“小菜圃”,方寸之地绽放出大活力,让乡村更整洁、更宜居,让幸福在家门口不断“升级”!
邙岭镇攻坚旱厕,改出“清爽”新生活。“以前旱厕离屋近,又臭又招苍蝇,孙子放假都不愿回来。现在改了水冲厕,老旱厕拆了,院里敞亮多了!”邙岭镇东蔡庄村村民王大娘笑着说。自6月清旱厕、改陋习专项行动以来,镇人大代表分片包户,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做施工监督员。全镇13个行政村因地制宜,采用大三格、小三格、沼气等模式推进改造。区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李琳每周在联络站召开推进会,通报进度、解决难题。短短两个月,累计完成旱厕改造7100余户,5个整村推进村常住户改厕率达 100%,全镇改厕率超85%。东蔡庄村仅用7天就完成60户旱厕拆除,靠的正是人大代表挨家挨户做工作、协调机械帮忙清理,“干部带头干,群众才愿意跟着干”成了村里的共识。
首阳山街道网格联动,老街区焕发新活力。首阳山街道将人大代表联络站与网格化管理结合,组织代表包联网格,推动环境整治从“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代表们带领网格员逐街逐巷排查,列出“垃圾堆积点、旱厕分布、路面破损”等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如今,街道沿线的积存垃圾被清运一空,20余座老旧旱厕完成改造,3条主要村道铺设了柏油路面。“以前家门口堆着废料,走路都得绕着走,现在清干净了,还种上了花,看着就舒心!”居民张大姐说。代表们还推动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发动商户、村民共同维护环境,让整洁成为“新常态”。
从社区网格的“小事”到乡村振兴的“大事”,从环境整治的“细节”到民生改善的“实效”,洛阳市偃师区人大代表及人大代表联络站始终站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前沿。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待,如同繁星点亮乡野,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愈发鲜亮。(欧阳广华、张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