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春秋皆炽诚,非遗匠心自铿锵
发布时间:2025-08-15 10:2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2025年7月7日至13日,塔里木大学“皮里春秋,匠心永恒”团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雕技艺传承人杨帆,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调研、学习与推广非遗皮雕技艺,探寻传统技艺的传承密码,助力非遗文化传播。
首站,团队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杨帆应中国残联“美丽工坊”项目邀请担任非遗讲师,在此开展专为残疾人打造的皮雕技艺培训班——这是“非遗+助残”模式的生动实践,让传统工艺成为残障群体“技能赋能”的载体。
图为杨帆老师在为培训班学员授课。任李琪供图
“多会一项技能,就多一份收入。”培训班班长因产后下半身瘫痪,在杨帆指导下完成了精美的皮雕钥匙扣,还主动帮助其他学员。她表示:“‘美丽工坊’是国家级助残项目,皮雕是国家级非遗,能亲身参与传承这门技艺,我们倍感自豪。”在“美丽工坊”,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当残障人士用双手赋予皮革新生,当非遗技艺为他们的生活添彩,传统工艺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传承文化,更能温暖人心、改变生活。
图为培训班班长和学习委员制作作品。马雯丽供图
期间,团队结识“新疆助残慈善大使”周卫。这位“非遗助残”路上的“皮雕搭桥人”认为:“好的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死物’,而是能走进生活、改变生活的‘活物’;好的助残不是‘给予’,而是‘赋能’,让每个人都能靠双手找到自己的‘光’。
图为团队队长与两位老师交谈。任李琪供图
跟随杨帆,团队成员走进其工作室。这里陈列着众多皮雕精品:小至钱包、钥匙扣,大到装饰画、皮具摆件,每一刀都凝聚匠心,每一寸纹理都彰显传统文化底蕴。队员们仔细观察工艺细节,不时用相机记录皮雕之美。其中,皮雕与乐器的结合尤为惊艳,精美的雕刻为朴素的乐器增添了别样韵味。工作室的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既保留了皮雕的精致感,又契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图为皮雕作品。马雯丽供图
为深入感受皮雕魅力,队员们在杨帆指导下学习基础制作步骤。他们认识了皮雕专用工具——旋转刻刀,并用其在皮革上描绘简单图案,再用特制雕刻工具沿线条轻敲,形成凹凸纹理。学习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皮雕技艺的精细与复杂,每一步都需沉心练习,方能做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图为团队成员在杨帆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作品制作。马雯丽供图
归程前夕,两件借来的皮雕珍品在余晖中泛着植鞣革特有的暖光——刻刀赋予了皮革“生命力”:每道刀痕都藏着温度,每处纹理都写着故事。一件作品中,身着粉裳的女子姿态优雅,服饰细节通过皮革雕刻被细致展现,女子的温婉、灵狐的灵动在皮革上“活”了过来;另一件中,雄鹰以立体雕刻法呈现,鹰羽根根分明,仿佛能触摸到羽毛质感,展翅姿态似要冲破皮革。望着珍品,队员们终于理解杨帆所说的“皮雕的力量”:它不是将技艺锁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是让刻刀在皮革上留下“活的痕迹”——女子的裙袂、灵狐的毛发、雄鹰的翅膀,每一处都凝聚着雕刻师的心意,每一次触摸都能感受到皮革的温度。
皮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文化载体。将其引入校园与社会,能让更多人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随着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皮雕不再仅是技艺传承,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以多样形态走进生活,让非遗根脉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繁茂坚韧,续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崭新篇章。皮雕技艺必将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作者:塔里木大学,皮里春秋,匠心永恒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