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到山乡校:段秀芳的五年教育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5 16:09: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洞口县黄桥镇的群山之间,邻江完全小学的晨读声总比别处早一些。这声音里,藏着段秀芳老师五年来往返二十里山路的足迹,也藏着一个师范毕业生从“理想”到“扎根”的成长故事。

象牙塔里的“育苗梦”

2017年,当段秀芳走进师范院校的校门时,行李箱里除了衣物,还装着一沓泛黄的笔记本——那是她中学时记录的“老师语录”。“我想成为能记住每个学生名字的老师。”在新生座谈会上,这个梳着马尾辫的姑娘语气坚定。

大学四年,她的课本永远是最“热闹”的:《教育学原理》的空白处画满课堂场景示意图,《心理学》里贴着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性格分析便签,连《现代汉语》都被批注上“适合乡村孩子的通俗讲解法”。为了练板书,她在宿舍楼道的黑板上每天写满三节课的内容,直到粉笔灰染白了袖口;为了研究分层教学,她利用假期去乡村小学支教,把学生按接受能力分成“蒲公英组”“向日葵组”,回来后整理出厚厚一本《乡村课堂观察笔记》。毕业时,她的专业成绩稳居年级前三,手里攥着的不仅是毕业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教育初心说明书”。

山乡讲台的“破茧路”

2020年秋天,段秀芳背着那箱写满批注的课本,踏上了邻江完全小学的讲台。迎接她的,是斑驳的教室墙壁、孩子们怯生生的眼神,还有每天往返二十里山路的考验。

起初的日子像在爬坡。第一次讲《桂林山水》,城里孩子熟稔的“波澜壮阔”,在山里娃眼中远不如村旁的小溪亲切。她连夜改教案,第二天带着学生去溪边观察水流,让他们摸着鹅卵石说“这就是课文里的‘光滑’”,看着涟漪讲“这就是‘波澜’”。那天的课堂笔记里,她写下:“教育不是搬运知识,是架起课本与生活的桥。”

为了这座“桥”,她把教案写成了“百科全书”:数学公式变成“分玉米”的故事,英语单词编成山里孩子会唱的童谣,连批改作业都用上了“暗号”——给内向的孩子画笑脸,给粗心的学生写“下次咱们一起打败‘小马虎’”。有次暴雨冲毁了山路,她踩着泥泞走了三个小时到校,裤脚全是泥点,却笑着从包里掏出给孩子们带的感冒药:“山路滑,但课不能停。”

心灵深处的“守望者”

在段秀芳的办公桌抽屉里,锁着一个旧钱包,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缴费单——那是2021年替单亲女孩小雅缴的学费。当年那个攥着零钱哭红眼睛的孩子,如今已上初中,每个周末都会打来电话:“老师妈妈,我这次月考进步了。”

这声“老师妈妈”,藏着无数细碎的温暖。她记得小雅冬天总穿单鞋,便把自己的棉鞋改小了给她;发现小雅作文里总写“想妈妈”,就陪她给远方的母亲写信,再悄悄贴好邮票寄出。两年时光里,她的宿舍成了孩子们的“秘密基地”:有人来问难题,有人来分享开心事,还有人只是坐着看她备课——这些时候,她总觉得,二十里山路的疲惫,都被孩子们眼里的光驱散了。

从教五年,段秀芳的抽屉里多了三本县级嘉奖证书,多了2024年“优秀教师”的烫金奖状,更装满了孩子们送的鹅卵石、野花标本和歪扭的感谢信。当被问起坚持的理由,她总会望向教室的方向——那里,孩子们的朗读声正穿过窗棂,像山间的清泉,流向更远的地方。

这五年,她从怀揣梦想的师范生,变成了山乡教育的守望者。而那条二十里的山路,早已不是距离,而是她用脚步丈量教育初心的标尺,每一步都写着: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看见光,也成为光。(谢春香)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