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与常州的千年吴韵
发布时间:2025-08-15 16:09: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当金山寺的钟声掠过长江浪尖,天宁寺的暮鼓漫过运河帆影;当西津渡的青石板映出六朝月光,当青果巷的马头墙爬满吴地晨霜——镇江与常州,这两颗被吴韵浸润的明珠,早已在三千年岁月里交织出“江河同脉,文心共照”的文明长卷。
一、《吴越春秋》:剑影吴风的同源血脉
“太伯奔吴、文身断发”,《吴越春秋》记载的先民足迹,为镇江与常州埋下了同源的文化基因。两座城市同属古吴疆域,在春秋烽火中共享“吴侬软语”的温柔,也共铸“保家卫国”的豪情。
镇江曾古称“朱方”,是吴国西拒楚越的军事要塞;常州曾古称“延陵”,因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于此得名。这位“三让王位”的贤士,曾沿古运河出使中原,在鲁国观乐时以“乐舞知兴衰”的智慧惊艳诸侯。而他的德行,在镇江丹阳的季子庙留下永恒回响——庙内“十字碑”据传为孔子亲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大字,将两地的吴地血脉牢牢系在一起。
考古发现更印证着这份同源。镇江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文记载周王册封吴侯的史实,与常州淹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尊共同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记忆。
二、翰墨同辉:苏轼与两座城的生死情缘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这浓缩一生荣辱、勘破人生的诗句,竟是在镇江金山寺挥就。两月后,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文豪,溘然长逝于常州顾塘桥畔。一个是他“梦中往来”的诗意栖居地,一个是他最终“得归老焉”的生命终点,两座城共同见证了这位才子的悲欢。
苏轼与镇江的缘分,比长江浪花更绵密。他十余次途径镇江,在《游金山寺》里写“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将江月与乡愁揉成一团。而与佛印禅师“参禅斗智”的趣闻,至今仍在游人间流转——“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戏谑,藏着他与这座城的随性相知。
在焦山观《瘗鹤铭》,苏轼感叹“大字无过瘗鹤铭”,可见笔力与山骨共振。与焦山老僧的交谈中,他获得了心灵的洗涤与升华,并写下《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一句便将焦山静谧美景跃然纸上。
从青年时“初见毗陵春”的惊艳,到晚年“买田阳羡吾将老”的笃定,常州于苏轼,是“此心安处”的归宿。他同样十余次踏足常州,遍游城景,太平寺、报恩禅寺等不少寺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文。元丰七年(1084)他在朋友的牵线下在宜兴买下了一处田庄。建中靖国元年,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从海南北归,最终病逝于常州。
如今,常州东坡公园的“舣舟亭”与镇江金山的“玉带桥”,隔着百里运河遥遥相望。
三、一山跨两城:佛道共生的心灵默契
“一峰高出众峰巅,疑隔尘沙路几千。”唐代王安石笔下的茅山,如一条绿色纽带,将镇江与常州紧密相连。这座横跨两地的道教名山,不仅是“上清派”祖庭,更让两座城市在佛道共生中照见心灵的默契。
茅山北麓属镇江句容,南麓归常州金坛,可谓“一脚踏两市,仙气满双肩”。山顶的九霄万福宫,晨钟可唤醒两地的朝山者;山下的元阳观,暮鼓能安抚两岸的祈福人。
佛教的共鸣,更如钟鼓相和。常州天宁寺有“东南第一丛林”之誉,与“水陆法会”发源地的金山寺等,并称“中国禅宗四大丛林”。当天宁寺的青铜大钟敲响,百里外的金山寺铜钟常会发出隐约共鸣,仿佛在演绎“此岸即彼岸”的禅意对话。
四、《梦溪笔谈》:科创基因里的古今回响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的诗句,恰是镇江与常州“科创基因”的生动注脚。从北宋沈括到常州庄氏兄弟四杰,两座城市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同频共振。
镇江梦溪园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圣地”。沈括在此居住八年,写下《梦溪笔谈》,首次提出“石油”之名,记载“磁石指南”的特性,描述“隙积术”的数学原理,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园中“浑天仪”模型与常州博物馆珍藏的“雁鱼青铜灯”等“黑科技”,同为古代科学与技术的杰作,见证着两地先民“格物致知”的追求。
常州的科创精神,同样书写中国人的科研浪漫。常州庄氏“一门三院士”大哥庄逢甘、二哥庄逢辰和四弟庄逢源,先后成长为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在航天航空事业的不同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老三庄逢康,投身我国医药事业,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从《吴越春秋》的吴地同源到齐梁故里的文采风流,从苏轼的笔墨情缘到《梦溪笔谈》的科创之光,镇江与常州的千年羁绊,比长江更悠长,比茅山更厚重。(来源:镇江文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