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呼声传得进、听得懂、落得实
发布时间:2025-08-15 16:09: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收官时,311.3万条网民建言如潮涌来。这不仅是民生数据的汇聚,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在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群众呼声”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民生大数据;不再是被动等待的诉求,而是主动参与的治理热情。把群众呼声置于“热搜榜”首位,让民意诉求始终“上热下烫”,既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更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
要让群众呼声“传得进”,先得织密民意收集的“立体网”。现实中,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看报表”,觉得群众呼声“网上搜搜就够了”,结果把“便捷渠道”变成了“隔绝屏障”。其实,民意收集既要“键对键”的效率,更要“面对面”的温度。就像调研老旧小区改造,党员干部不能只看“改造方案”,得带着本子去楼道里转一转,问问大爷大妈“加装电梯最担心啥”;推进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产业项目表”,要蹲在田埂上和农户聊聊“灌溉水管还差几米”。线上要建好“意见直通车”,在政务APP里设好“一键留言”,在社区群里当好“信息接收器”,确保群众“指尖一动就能说”;线下要常走“基层联络线”,每周去社区“议事厅”坐半天,每月到村里“院坝会”聊一阵,让群众“见得着人就能讲”。只有把渠道建在群众“家门口”“指尖上”,才能让呼声不打折扣、直达耳畔。
要让群众呼声“听得懂”,须得架起情感共鸣的“连心桥”。群众的呼声往往带着“烟火气”,大爷说“买菜路太远”,不是单纯抱怨距离,可能是盼着增设便民菜站;商户说“进货停车难”,不是故意挑刺,或许是急需临时停车位。如果干部带着“官腔”去听,只会把“实在话”听成“牢骚话”。党员干部要当好“民意翻译官”,既能从“抱怨声”里听出“期盼点”,也能从“碎碎念”里理出“真需求”。沟通时少用“专业术语”,多讲“家常话”,不说“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问“您觉得村里的小学够用吗”;不谈“优化营商环境”,可以聊“开店时手续办得顺不顺”。倾听时要带着“同理心”,群众说“办事跑三趟”,别急着解释“流程规定”,先回应“确实让您受累了,我们想想办法简化”;群众讲“政策看不懂”,别抱怨“宣传过好几次了”,先主动说“我再给您掰开揉碎讲一遍”。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才能听懂“弦外之音”、摸准“民心所向”,让呼声真正走进心里。
要让群众呼声“落得实”,必得筑牢落实闭环的“硬链条”。有些干部收集呼声时“热情高涨”,转头就把“民意清单”锁进抽屉,美其名曰“研究研究”,对待群众诉求“雷声大雨点小”,把“马上办”拖成“等等看”,让好政策卡在“最后一米”。其实,群众最在意“说了算不算、做了有没有用”。党员干部要建立“呼声台账”,群众提的事不管大小,都要登记清楚“谁提的、啥诉求、咋解决”。能办的事要“马上就办”,比如解决小区停车难,不能止于“研究规划”,要明确“谁牵头、何时改、怎么督”;处理农民工欠薪,不能停留在“已受理”,要跟踪“发多少、何时发、谁保障”。办不成的事要“讲清理由”,像“暂时没法通公交”,要坦诚告知“线路规划受限于道路条件,我们已上报交通部门研究”。每解决一件事,都要给群众“回个话”;每落实一项建议,都要公开“亮个相”,让群众看到“呼声有分量、干部有担当”。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从“院坝恳谈”到“网络问计”,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越来越高,正是因为党员干部把“听呼声、解民忧”变成了日常。让群众呼声“传得进、听得懂、落得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多跑一趟路、多问一句话、多办一件事”的细节里。唯有如此,才能把千万群众的“小期待”汇聚成发展的“大合力”,让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有民声相伴、有民心相随。
(屏山县委组织部: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