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培育的长沙范式

发布时间:2025-08-18 15:47: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长沙市面积1.18万平方千米,2024年末常住人口1051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68亿元,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智能制造之都、工程机械之都,也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强市、职教高地。长沙市现有职业院校共102所,其中长沙市直属的职业院校66所,现在校生共32万多人。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0所,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1所,省级卓越中职学校6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3所,省“楚怡”优质中职学校11所,省“楚怡”优质专业(群)36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作为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从2012年起,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始探索新时代工匠培育之路,历经14年,构建了“3456”人才培养长沙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做到了“3个对接”:精准对接园区、产业、岗位需求;在产教融合上促进了“4链融合”: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5化教学”:课程内容模块化、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过程数智化、职业素养工匠化、考核评价标准化;在市域产教联合上实现了“6共一体”:构建联盟各主体共管联合机构、共研联合发展、共商联合路径、共建联合资源、共创联合环境、共治联合体系的运行机制,政校企行研共同培育“新时代工匠”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1。

图1“3456”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示意图

立足长沙及长株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接长沙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的“三个中心”区域发展战略、17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形成适应长沙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构建了东有星沙制造业职教集聚区、南有长沙职教基地、西有河西职教创新创业园区、北有浏阳民办职教园的“大职教”格局,实现区域全覆盖,且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全部建在产业园区,为产教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注重围绕服务产业升级布局专业集群,重点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指导56所学校将172个专业点建在产业链上,协同37所学校与86个校企共建专业群,建成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湘旅等一批特色专业。

搭建产学研联盟平台,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

为推进校企合作走深走实,长沙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平台,组织职业院校与国家级园区及相关企业成立长沙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先后还搭建了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校企合作联盟、长沙经济开发区校企合作联盟、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校企合作联盟、长沙5G应用产教融合联盟等10个联盟,到2024年我市6区3县(市)建立了5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与12个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见表1)。联合体实行政校企行研共同创立课程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实习实训基地、创优产教融合机制。实现产教联合体理事会“共管、共研、共商、共建、共创、共治”的新时代工匠培养机制,为推进新时代工匠人才培育注入强大活力。

推行“赛证创”融课,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构建了“赛证创融合”专业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工艺、竞赛项目、技能认证、创新意识融合。在“实习实训”中将岗位能力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工匠素养、职业资格标准、课堂教学内容、技能大赛要求、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要求融合。在技能、创业、创新“三大竞赛”中将竞技训练与生产标准、教学标准、竞赛标准、考证标准、创新能力融通,全面推进了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指导全市各职业院校开展市场调研,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岗定课、以岗定教、以岗定学,指导各学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展合格性评价。全市全力推行技能竞赛六级赛制机制,鼓励学校开展班赛、校赛,积极参与市赛、省赛、国赛与世赛;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同时注重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中职阶段由初级工、中级工及准高级工不断递进过程;在创新创业培育过程,经历参观学习、社团引导、校内培育、校内集训,最后参加校外各级大赛。全市各中职教育实现课程框架大体稳定、个别教材年年更新;教材模块大体稳定,个别内容年年更新,确保学生所学即学即可用。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市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发了111个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5个专业教学标准推广至老挝等国家,还研制了111个专业技能普测标准与题库,为国内外中职学校提供了教学依据与教学资源。

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建立双普测运行机制

长沙市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精准打造目标与标准“两链”,建立了PDCA“8字”螺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研制课程标准-确定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改进”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形成覆盖“事前规划-事中调控-事后创新”的一体系化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中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双普测”质量检测,为职业院校实现了教考分离,对各校“双普测”不达标专业进行预警机制,促进学校教学偏差的即时修正和目标的动态校准,有效扭转中职学校现有教学“评价不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案,以公共基础课普测和专业技能普查为抓手,以技能、创业、创新大赛为龙头,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目标,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融通”评价为导向,参考行业、企业检验标准,建立“教学评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精准打造目标与标准“两链”,建立了“PDCA”双普测教学诊改运行机制,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行动,有效促进了学校新时代工匠培养的育人成效,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成果成效

经过十四年探索与实践,长沙市新时代工匠培育共投入专项经费5000余万元,受益学生2万余人,受益企业428家,受益学校60所,成果推广到国内外256所学校。

十四年来,两万多中职学生参加新时代工匠培育试点,学生获世界技能大赛金奖4项,涌现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梁智滨、陈子锋、伍远州、鲍芳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邹彬等大批优秀毕业生,对口就业率100%;获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 1597项;获全国、全省黄炎培创业规划大赛一、二、三等奖182项。

各试点学校屡获佳绩: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长沙汽车工业学校获评全国优秀校企合作院校;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长沙财经学校荣获全省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文化建设三项第一。

十四年栉风沐雨,长沙职教人敢为人先,探索出“产学研联盟、赛证创融课、双普测诊改”新时代工匠培育的长沙范式;展望未来,新时代工匠茁壮成长、人才辈出,接续创造湖南三高四新发展新辉煌!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铁光)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