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旅游彰显“各美其美”的光彩

发布时间:2025-08-19 10:23: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不少地方抓住资源禀赋独特优势的“牛鼻子”,实现各美其美,把“流量”变“销量”,让“网红”变“长红”,牵动多产业链式发展,跑出了乡村旅游的“加速度”。站在新的起点上,广大基层干部唯有深入挖掘“各美其美”的资源宝藏、文化故事和产业潜力,才能让乡村的独特风景穿越山海,名扬万里。

擦亮“各美其美”的招牌,构筑文旅特色“硬支撑”。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不可复制的“特色”。湖北利川凭借22℃的夏天,把康养做成金字招牌,用“凉资源”搞活“热经济”;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举行的“村歌”大赛,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民族文化盛宴……实践证明,资源禀赋是“根”、文化基因是“魂”,唯有将“根”与“魂”深度融合,方能在千村竞发、百舸争流的乡村旅游赛道上,跑出“各美其美”的加速度。倘若只是盲目跟风、简单地复制粘贴,必会陷入“千村一面”的同质化泥沼,既白白浪费了资源,也辜负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广大基层干部应当好自然资源的普查员、历史文化的挖掘者,用脚步丈量村落、用文化梳理家底,精心绘制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图谱,坚决防止低水平复制、跟风式建设,将宝贵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现代新媒体平台,讲好各美其美的特色故事,让乡村的独特魅力穿越千山万水,精准抵达游客心间,吸引八方来客。

细琢“各美其美”的品质,夯实持续发展“基本盘”。精修的图片、火爆的视频可以带来一时的流量,但乡村旅游要行稳致远,品质才是核心竞争力。基础设施要迈向标准化,让游客出行便捷、游玩安心;住宿餐饮要特色化,用特色美食和住宿体验留住游客味蕾与脚步;公共服务要实现智慧化,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贴心、高效的服务;文化体验要做到沉浸化,让游客亲手插秧收稻、亲耳聆听乡音、亲身参与民俗活动,真切感受乡村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品质建设不是一次性工程,唯有用好日复一日精心打磨的“慢功夫”,才能让用户愿意又来、再来,形成口碑效应。广大基层干部要把“精细管理”当作日常习惯,把“用心服务”变成自然反应,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旅游服务培训、市场秩序监管,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只有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过路客”变成“过夜客”,才能真正稳住发展的基本盘。

拓展“各美其美”的链条,铺就产业共富“金大道”。乡村旅游不是孤岛,而是牵动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枢纽。甘肃省临夏州的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串联起4县28个乡镇的286公里“黄金线”,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反观一些地方,只停留在“门票经济”,配套产业薄弱,游客走得快、收益低,发展后劲不足。实践表明,延伸“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是把“到此一游”变成“常来常往”的关键招。只有把旅游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才能把“风景”升级为“钱景”,把“人气”沉淀为“财气”。广大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大旅游”理念,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与旅游、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把红色研学、非遗体验、夜间经济、直播电商等业态“串珠成链”,实现从“单一观光”到“全域体验”的升级。要善于引导农民变股民、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让“各美其美”的发展图景在田野乡间全面铺展。(中共高县县委组织部:李晨曦)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