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务实之风筑牢干事根基

发布时间:2025-08-20 14:19: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务实,是干事创业的生命线,更是破解虚浮之弊的良方。唯有把“实”字贯穿工作始终,拒绝一切华而不实的形式,才能让政策落地有声、治理见行见效,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树立“实效导向”,首先要划清务实与形式的界限。工作的价值,从不在会议的密集程度、文件的厚度里,而在决策是否落地、问题是否解决中。我们推崇以“钉钉子”精神跟踪每一项部署,用真实数据说话,让深入一线成为常态——这正是对“以会议落实会议”“用材料包装成绩”等形式主义的有力抵制,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群众能感知的成果。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务实作风更要在这里扎深根、破虚功。上级部门立足实际定目标、从实际出发派任务,才能为基层卸下“迎检式”“留痕式”的形式主义负担;基层干部摆脱虚耗精力的表面功夫,专注于办实事、解民忧,政策才能真正扎根土壤。这种上下联动的务实合力,既能激发干事热情,也能让治理贴近群众脉搏,让那些脱离实际的“花架子”无处遁形。

调研是决策的“先行官”,务实方能去伪存真。带着问题下基层,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记录“急难愁盼”、收集真实建议,这样的调研才能捕捉到最鲜活的民意。这与“走马观花”“抄袭拼凑”的形式主义调研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决策的“指南针”,后者只会让政策偏离实际,造成资源空耗。

“政策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这是检验务实与否的终极标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贴合群众需求:建广场先问群众是否需要,推服务不忘关照老年人,办事时力求高效解决问题。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务实,恰恰能避免形式主义造成的“政策很美、落实很脆”,让政策从“纸上”走到“群众心上”。不少地方设立“民意直通车”,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收集反馈、优化措施,正是用实干缩小政策与需求“温差”的生动实践。

让务实蔚然成风,还需制度为实干者撑腰、向形式主义说不。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敢闯敢试;考核中突出实绩权重,不看“痕迹”看“实效”、不看“汇报”看“口碑”。通过制度引导,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让务实者有舞台,让形式主义失去生存空间。

务实,是最质朴的方法论,也是最有力的推进器。唯有始终以实待人、以实处事,才能在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中,不断夯实发展根基,赢得群众真心拥护。(上埠镇人民政府:刘微鑫)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