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扎根乡土 一腔热爱育桃李——记乡村教师雷晓香的教育坚守

发布时间:2025-08-20 14:19: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镇的乡村小学里,有这样一位身影:清晨,她迎着薄雾走进教室,和学生一起晨读;傍晚,她送走最后一个孩子,才拿起教案细细打磨。这一坚持,便是七个春秋。她就是该校语文教师雷晓香,一位用热爱与坚守在乡土间书写教育答卷的乡村教育者。

讲台是阵地,成绩是答卷

“让农村孩子也能爱上语文,学好语文”,这是雷晓香刚踏上讲台时默默许下的心愿。面对农村学生阅读量有限、表达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她没少下功夫:课堂上,她把课文里的“春天”搬进学校的菜园,让孩子们观察菜苗破土的模样;把“亲情”融进村里的邻里故事,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她发起的“共读一本书”活动,像一颗悄悄埋下的种子,在乡土间生了根、发了芽。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或者文学小说,她把自己的书搬到教室做了个“流动书架”,鼓励孩子们把家里的旧书带来交换。课后,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个性化学习包”——给基础薄弱的孩子编儿歌记生字,给爱思考的学生推荐乡土绘本,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们去校门口的老树下“讲故事、练表达”。

七年耕耘,硕果累累。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始终稳居全镇前列,连续六年在期末统考中拔得头筹,多名学生在县级作文竞赛、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奖。“雷晓香老师的语文课像‘故事会’,听着听着就懂了,学着学着就会了。”学生们的话,道出了对她课堂的喜爱。

班级是家园,爱心是钥匙

作为班主任,雷晓香的“秘诀”只有两个字:用心。她常说:“农村孩子更需要被看见、被呵护。”她为班级设立“成长小银行”,学生们的每一次举手发言、每一次主动打扫卫生,都能兑换“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就能换一本课外书或一次和老师共进“阅读下午茶”的机会;她在教室角落放了一个“悄悄话信箱”,内向的孩子不敢说的心事,都能通过纸条和她交流。

七年间,她走遍了班上每个孩子的家。哪个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跟着老人生活,哪个孩子家里种着几亩地、农忙时会帮忙干活,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一年冬天,她发现学生小宇总穿着单薄的外套,家访后才知孩子父亲患病、家庭困难。她悄悄为孩子买了棉衣棉鞋,还利用午休时间给小宇补落下的功课。如今,小宇已顺利升入县重点高中,每次放假都会回来看她:“老师,是您让我觉得读书有盼头。”

家长们提起她,更是赞不绝口:“雷晓香老师比我们当父母的还细心,孩子交给她,我们一百个放心!”这份信任,源于她七年如一日的付出——建“家校共育群”分享教育方法,组织“亲子共读”活动让二十多个家庭养成读书习惯,农忙时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她用真心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让每个家庭都成为教育的同盟军。

坚守有回响,荣誉是肯定

七年的付出,让雷晓香收获了沉甸甸的认可。她多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2019年更是荣获“新宁县优秀班主任”称号。但在她看来,最珍贵的荣誉不是奖状,而是学生的成长:毕业的孩子寄来的明信片上写着“老师,我在中学也爱上了语文”;节假日手机里弹出的一句句“老师节日快乐”;返校时孩子们扑过来紧紧抱住她的瞬间……

“农村的孩子像地里的庄稼,只要用心浇灌,总能长得笔直挺拔。”站在教室门口,看着操场上奔跑嬉戏的学生,雷晓香眼里满是温柔。七年扎根乡土,她用一堂堂生动的语文课点亮求知的灯,用一件件暖心的小事筑牢成长的桥。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而那些被她温暖过的孩子,正带着这份爱与力量,走向更远的未来。(朱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