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当求“实效”

发布时间:2025-08-21 15:33: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与赋能增效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基层减负持续推进,“文山会海”少了、“过度留痕”减了,但仍有部分地方存在“以形式对形式”的假减负——APP换了名头继续“打卡”,报表改了格式依旧“重复填报”,看似减负实则增负,让基层干部仍陷“疲于应付”的困境。说到底,基层减负的核心不在“减数量”,而在“提效能”;关键不在“做样子”,而在“见实效”。

减负,要“靶向施治”破痛点。基层的负担,多源于“上下一般粗”的机械落实。有的上级部门把“发文开会”当“工作成效”,将“报表留痕”作“考核依据”,却忽视了基层的实际需求:社区干部要走街串巷解纠纷,驻村队员要田间地头谋发展,而非对着屏幕填数据、围着会议转圈圈。减负当瞄准真问题,比如清理“僵尸APP”“重复群”,杜绝“多头检查”“交叉考核”,让基层干部从“指尖负担”“纸面功夫”中解脱,把时间还给群众、把精力用在实处。

减负,要“制度护航”防反弹。减负不是“一阵风”,若缺乏长效机制,很容易“雨过地皮湿”,甚至出现“变相反弹”。一方面,需明确“责任边界”,杜绝上级“甩锅式”摊派任务,防止“减负令”变成“新文件”;另一方面,要优化“考核导向”,少看“材料美不美”,多问“群众满不满”,把“民生实事”“实绩成效”作为考核核心,让基层干部不用再为“应付检查”费心思,而是为“干好工作”下功夫。唯有制度扎得牢,减负才能走得远。

减负,要“赋能提效”强根基。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松绑赋能”。基层干部“卸下包袱”后,更需要资源、权限的支撑:比如简化审批流程,让基层有更多“自主权”解决群众难题;比如加强技能培训,让干部有能力应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新挑战;比如完善激励机制,让肯干实事、能出实绩的干部有奔头、有干劲。唯有“减负”与“赋能”并举,才能让基层干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真正把减负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加速度”。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扎根一线,让政策能更精准落地见效。少一些“虚头巴脑”的形式要求,多一些“求真务实”的支持保障,才能让基层减负减到干部心坎上、减出民生获得感,让“最后一公里”真正成为“服务群众零距离”。

(高县县委组织部:周旭、高县庆岭镇人民政府:周启航)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