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负实效激活基层治理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25 11:41: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直接牵动着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唯有为基层卸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让干部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挣脱出来,才能让他们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核心工作中,释放出基层治理的强大活力。

减负绝非降低工作标准、减少责任担当,而是要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功”,让干部能沉下心来深耕实实在在的“成效”。这就像农夫耕耘土地,不能只盯着表面光鲜的数字报表,更要关注土壤的真实肥力和作物的生长态势。当考核评价的指挥棒转向实绩,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干部们才能真正把功夫下在实处,实现从“务虚”到“务实”的深刻转变,这正是减负工作的深层意义所在。过去,一些基层干部陷入“报表竞赛”“会议循环”,看似忙碌不停,实则与群众的需求渐行渐远。如今,随着减负工作的推进,更多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院,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民需,这才是基层工作应有的模样。

要让减负真正落地生根,首先要解开思想上的“紧箍咒”。一些错误的观念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基层工作的开展。比如,将材料的厚度等同于重视程度,把“留痕管理”异化成“痕迹主义”,让基层干部在“事事留痕、处处建档”中疲于奔命。然而,群众心中的好干部,从来不是那些报表填得漂亮、材料写得花哨的人,而是能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的人。转变政绩观,摒弃“唯痕迹论”“唯数据论”,才能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导向,在部署工作时多问问“群众需要什么”,在评价工作时多看看“问题解决了多少”,让基层干部从“应付检查”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制度创新是为基层减负的“金钥匙”,能为减负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通过整合分散的审批权限,打破部门壁垒,让基层干部少走弯路、少跑冤枉路,把更多时间用在具体工作上;通过优化会议安排,精简会议数量、压缩会议时长、提高会议实效,让干部从“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怪圈中跳出来,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多一些“量体裁衣”的精准施策,少一些“一刀切”的生硬指令;在资源调配时,多考虑基层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少一些脱离实际的“摊派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摆脱不必要的束缚,把精力集中在关键处,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监督的“探照灯”必须常亮不熄,为减负工作保驾护航。对于那些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提醒、严肃纠正,坚决斩断形式主义的链条。要畅通监督渠道,让基层干部有底气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让群众有途径反映基层的真实情况。通过强化监督问责,对那些阳奉阴违、变相增加基层负担的人和事严肃处理,形成强大震慑,确保减负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担当者撑腰鼓劲,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上敢作为、善作为。(金山镇人民政府:李花)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