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麻江山水间,实践为笔,书写青年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26 10:32: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仲夏之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查万象,云链麻江”实践团的师生们,怀揣热忱,奔赴麻江,用脚步丈量田野,把青春融入青山。”

仲夏尾声,麻江县卡乌村的青山绿水间迎来了一抹青春亮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查万象,云链麻江”实践团师生,怀揣热忱,肩扛设备,踏入了风景如画的苗寨,将探索的脚步深深印在卡乌药谷江村菊花园的田野与村落之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卡乌村,坐落于麻江县宣威镇东部,苗族人口占比高达85%,是贵州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苗族文化与秀丽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然而,民族文化差异叠加老龄化、空巢化问题,为村系发展增添了现实难度,呼唤着更为精准的“本土化”发展策略。

图为吴和兰向实践团初步介绍卡乌村

“一边是生活,一边是乡愁。”二者在现实中的不断拉扯,体现为村民车票上起终地点的反复切换——一位正在搭建鸡棚的大哥向实践团道出了心声:他曾辗转江苏、福建等地务工,最终选择回归故土。“一方面是父母亲年迈了,但更重要的是,看着卡乌村在政府支持下一天天变好,觉得不必再背井离乡了。”言语间,满是对家乡未来的殷切期盼。村口,年逾耄耋的奶奶,目光常驻远方,青山绿水阻隔了望向游子的视线,也绕远了离乡人的归途。实践团在深入走访中发现,卡乌村的空巢老人现象普遍,青壮年大量外出,人口老龄化严峻——卡乌要留住年轻人,必须将“绿水青山”切实转化为“金山银山”。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村民大哥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村民奶奶

洞悉这一核心诉求后,实践团迅速聚焦卡乌村的经济发展难题展开深度调研。他们深刻认识到,宏观的发展主题与村民个体鲜活的生计需求血脉相连——村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增收致富之路。正是紧扣这一关键,响应国家“千万工程”号召,南京农业大学自2013年起便与麻江县携手合作,倾力打造卡乌药谷江村菊花园项目。彼时,村民们或许未曾预料,这些浸润着金陵风华的“切花菊”、“南农金菊”,竟能在千里之外的苗岭深处,扎下产业振兴的强韧根系。其中,南农自主培育的“金菊”系列尤为耀眼——花瓣流金,芳香沁脾,无论是药用、制茶还是观赏,皆属上品。当百花凋零,黔东南的田野却翻涌起金色的花海,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为卡乌村的旅游经济注入蓬勃生机。菊花园的每一片花瓣,都凝结着村民辛勤的汗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厚重期望,更闪耀着南京农业大学“点菊成金”的科技智慧与深厚情谊。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菊花园门口合影

菊花园的经济带动效应,已在村民生活中悄然绽放。时值菊花园创建十周年,实践团走访了一户河边的三代之家。五十多岁的大叔正含饴弄孙,他坦言早年也曾外出务工。随着卡乌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菊花园的建成和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家门口的生活不再拮据,反而越过越有滋味。“这是我儿子在景点摆烧烤摊的家当,”大叔指着门后的设备,笑容朴实而满足。望向远处的柏油路,他语气中带着自豪:“十几年前,通往县城的大桥公路与菊花园先后来到卡乌,就像给村里送来了‘财路’、‘金山’!邻村的人啊,打那会儿起才对我们刮目相看。”

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十年如一日的科技赋能与校地合作,以自主培育的优质菊花品种为核心,成功协助卡乌村打造了“药谷江村菊花园”这一金字招牌。这不仅显著带动了当地旅游观光、菊花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岗位,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更切实增加了村民收入,为卡乌村探索出一条依托特色农业、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菊花园已成为卡乌村乡村振兴道路上最亮丽的名片和最强劲的引擎之一。

我们满怀信心地期盼,在南京农业大学持续的定点帮扶和产业技术支持下,卡乌药谷江村菊花园能够根植沃土,香溢四方。经济发展的金色之花,必将持续绽放,引领卡乌村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绘就更加绚烂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查万象,云链麻江”实践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