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智”造芯——探访安徽凤凰滤清器企业的绿色工厂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6 15:23: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双碳”目标深刻引领制造业全面绿色转型的今天,建设绿色工厂、实现绿色制造已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答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的现实背景,绿色制造不仅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更是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路径。2025年7月15日,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涂改液大王”团队走进了被誉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安徽凤凰滤清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入探访这座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血脉,以智能制造技术赋能生产全流程,打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造样板。通过此次实地走访,一个系统化、智能化、全链路的绿色转型图景徐徐展开。
绿色能源:厂房屋顶的“阳光银行”
步入凤凰滤清器的厂区,最先映入眼帘的并非是想象中的机器轰鸣、烟囱林立的传统景象,而是覆盖在连绵厂房屋顶上的一片片深蓝色光伏板。它们如同高效的“绿色捕手”,无声地捕捉着阳光,将其转化为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下方的生产线。企业负责人介绍,这座“屋顶电站”不仅是降低用电成本的经济账,更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减少碳足迹的生态账。它标志着凤凰向“零碳制造”的宏伟愿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为整个生产系统注入了绿色的基础能量。
循环血脉:废水的“重生之旅”
绿色制造的核心之一是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凤凰的核心智造车间,一套先进的废水循环处理系统吸引了调研团队的目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金属碎屑和乳化油的工业废水,并未被直接排放,而是进入了一套精密的“净化之旅”。通过物理过滤、生化反应、膜分离等多重技术的联合作业,浑浊的工业废水被神奇地转化为清澈的中水,这些“重生”的水资源被回用于设备冷却、场地清洗乃至部分工艺环节,极大地减少了新鲜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水排放,实现了水资源闭环管理,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
绿色材料:从源头减负地球
绿色理念同样渗透到产品的源头——原材料端。在注塑和涂装等关键工序,凤凰正积极推动一场静悄悄的“材料革命”。传统的石油基化工原料,正逐步被性能相当但环境友好度更高的生物基环保材料所替代。这些源自玉米、秸秆等可再生植物的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远低于传统材料,大大减轻了对环境和土壤的负担。这种从源头进行绿色替代的策略,体现了企业超越末端治理、追求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的远见卓识。
智造赋能:绿色与效率的双赢之道
凤凰滤清器的绿色化转型并非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而是与智能化升级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了绿色与智造的双轮驱动。
在企业智能管控中心,超大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厂的能耗、水耗、物耗数据,以及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部署在厂区的5000多个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点,中央控制系统能够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精准监控和智能分析。系统不仅可以自动识别能耗异常点并及时报警,还能根据生产计划、天气状况和电价波动,自动优化设备启停时间和运行参数,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与调度。在物流环节,智能仓储系统和AGV无人搬运车的广泛应用,不仅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搬运作业,也显著降低了传统叉车带来的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这些AGV小车通过智能路径规划算法,总能找到最短运输路线,进一步降低了电力消耗。智能制造系统还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和质量在线监测,大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废品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工程师能够精准定位影响产品质量和能耗的关键工艺参数,并持续优化生产配方和工艺流程,实现“一次做对”、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这种“绿色”与“智能”的深度融合,不仅塑造了绿色工厂的“形”,更赋予了其高效、敏捷、低碳的“神”,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在实施绿色智能改造后,不仅降低了凤凰滤清器的综合能耗和不良品率,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充分证明了绿色智能制造带来的多重效益。
安徽凤凰滤清器的实践雄辩地证明,绿色制造不是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驱动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它通过系统性的绿色设计和技术创新,将环保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既守护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凤凰的绿色实践不是孤立的点状尝试,而是一套涵盖能源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材料生态替代、智能制造赋能的系统解决方案。这种全面绿色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环境绩效,也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绿色竞争力,为企业赢得了更多海外高端客户的认可。在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安徽凤凰滤清器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转型路径。其成功经验表明,传统制造业完全可以通过绿色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绿色变革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方案。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到绿色制造的行列中,中国制造的绿色转型正在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推动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稳步迈进。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涂改液大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