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化“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系统,助力新时代思政育人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27 10:55: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从“传统化”向“数字化”转型,从“碎片化”向“系统化”升级。“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专业平台的支撑。“中青二课”平台深度响应《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等政策要求,以数字化工具破解高校思政工作痛点,以系统化思维助力构建育人新生态。

直击长期痛点,让思政活动“可管、可溯、可评”

长期以来,第二课堂活动面临多重困境,活动审批跨部门流程多效率低、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动力不足、素养评价凭主观印象难量化。“中青二课”平台直击这些痛点,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助力重塑第二课堂活动闭环。

在活动管理上,无论是“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课程项目的发布、报名,还是“二维码/数字码”签到签退的精准考勤,作业提交、学分认定,全程无需线下跑腿,过去需3-5天的活动审批流程,如今缩短至2小时内;手工登记签到的“代签漏洞”,被实时数据记录彻底杜绝,让每一次活动参与都真实可溯。

在评价维度上,平台将抽象素质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在福建医科大学,参与“多彩校园生活”活动获得美育学分,在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绿色打卡公益生活”活动获得劳动成长积分,在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参与“五四主题活动”叠加奖励学分……通过《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的定制化配置,第二课堂不再是“模糊印象”,而是转化为可量化学分,成为清晰呈现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客观数据,为毕业审核等评级评价提供权威依据,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向。

精准对接需求,让思政教育“对味、入心、有用”

第二课堂若脱离学生兴趣与成长需求,再优质的活动也难达育人效果。“中青二课”平台通过主题活动匹配、校内活动引导等多种方式,智能推送贴合学生专业、兴趣的活动,并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红色文化传承、就业创业指导等多项主题活动,高校可快速发起,解决第二课堂活动资源不足、形式单一的问题,推动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同时,平台构建数字雷达图直观展示学生在思想成长、志愿服务等多个模块的表现,并提前6个月提醒学分不足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若学生长时间未参与活动,还会触发自动提醒,避免因学分不达标影响毕业。此外,学生可实时在“我的成绩单”中查看第二课堂学分进度,真正让思政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打通协同链路,让思政资源“聚合、联动、增效”

思政工作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校团委、教务处、学工处,乃至企业、校友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中青二课”平台通过实时互通+多方联动模式,打破思政育人的“信息孤岛”与“阵地局限”。

在校内协同上,平台支持校团委、学工处、二级学院等多部门协同认定,校院两级实时互通。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发布的“防震减灾”主题教育活动,各学院可同步承接;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记录的学生思政表现,能直接同步至教务处毕业审核系统,形成“活动发布—学分认定—毕业审核”的全链条协同机制,减少跨部门沟通成本,提升育人成效。

在校外拓展上,搭建“校友—企业—学生”互动社区,促成2000+校企合作项目。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联合招聘平台开展“智创未来·AI新青年”就业能力提升活动,赋能学生简历优化、职场规划、创新创业,近距离感受AI时代下就业趋势和职业发展变化,更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让思政教育的阵地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在运维服务上,平台采用“一团队一高校”模式,基础信息录入、系统使用培训、日常问题答疑……均提供一对一服务,同时协助高校搭建自有运维团队,确保系统不仅“能用”,更能“长期好用”,推动思政数字化建设持续发挥效能。

从传统纸质记录到数字化管理,从主观评价到数据说话,从大中小学校内到校企联动,“中青二课”平台不仅是一款“第二课堂管理工具”,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数字化助手”与“育人伙伴”。它帮助第二课堂活动更规范、思政教育更精准、校企资源更聚合,助力实现“两个课堂”深度融合、“两张成绩单”相得益彰的育人格局,助力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更强劲的数字化动能,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