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队”鸣新韵 上合丝路启华章
发布时间:2025-08-27 11:15: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东临渤海、北依燕山的中国沿海城市天津,素有“河海要冲”之称。越来越多的上合组织国家货物在位列全球十大港口的天津港集散,使天津成为大量中欧(中亚)班列的“始发站”、连接上合组织国家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枢纽。
战略纵深,贯通亚欧的“黄金走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发展蓝图交汇处,一列列钢铁长龙正以每日数班的频率穿梭于欧亚大陆。这条纵贯13个国家、连接200余座城市的运输动脉,不仅重构了传统贸易通道的地理版图,更以“中轴带动、两翼协同”的战略布局,将上合组织成员国纳入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流”。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到杜伊斯堡物流中心,从霍尔果斯口岸到汉堡港,1.6万公里的钢铁丝路串联起40%的世界人口和30%的GDP总量,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支点。
通道升级,从“线型运输”到“立体网络”。传统海运需要45天的航程被压缩至15天,空运高昂的成本被降低60%,中欧班列正以“时效+成本”的双重优势重塑国际贸易规则。数据显示,2023年班列开行量突破1.7万列,运送货物价值超500亿美元,较五年前增长近8倍。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条“数字动脉”的扩容升级:冷链专列实现车厘子72小时直达、跨境电商专列打通“买全球卖全球”通道、数字关务系统让通关效率提升40%。从“通”到“畅”的质变,折射出上合组织框架下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深度融合。
经济赋能,激活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每天有超过3000个标准箱在此集散,带动周边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在郑州国际陆港,宇通客车通过班列出口至60余个国家,带动本地就业超10万人;在乌鲁木齐集结中心,中亚国家的粮油、矿产与中国的机电、日用品形成“双向循环”。这种“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跃迁,印证了班列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产业转移的“催化剂”和要素配置的“优化器”。据测算,每增加1%的班列开行量,可带动沿线GDP增长0.3%,这种乘数效应正在重塑上合组织经济地理。
民生纽带,架起民心相通的“连心桥”。钢铁驼队运送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信任。在义乌西站,中欧班列“商城号”的货源清单里,既有浙江企业的机电产品,也有中亚国家的手工艺品;在杜伊斯堡,中德物流园区内设立的“丝路文化角”,成为当地居民了解中国的窗口。这种“贸易+人文”的双重属性,让班列成为上合组织“民心相通”的生动注脚。站在上合组织发展的新起点,这条钢铁丝路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高效的运转、更绿色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澎湃动能。(贺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