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脚粘土,百姓心不堵

发布时间:2025-08-27 11:15:5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句朴素的话语,深刻揭示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法宝。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发扬好这一优良传统,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让干部多“脚粘土”,使百姓不“心堵”,成为加强基层党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课题。

“脚粘土”,是要求干部沉下身去,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走到群众中去。这绝非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当前,部分基层干部不善于“接地气”,习惯用电话安排工作、听村组干部汇报工作,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少,难以感知群众的真实温度和迫切需求。因此,必须鼓励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接访下访、结对帮扶,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聊家常、问冷暖、听真话、察实情。干部只有多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基层实际、群众急需,才能找到症结、破解难题。惟有听得懂群众讲的话,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和群众真诚沟通、打成一片,才能精准把握群众思想的脉搏,看清工作的盲点与短板。

“心不堵”,则意味着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心“堵”,往往源于诉求无人听、困难无人帮、政策不落地。干部“脚粘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疏通”民心。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扬实干精神,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拿出硬招实招,办好一件件具体事。民生无小事,基层干部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和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才能防止出现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让群众感到事情有人管、利益有人护、未来有盼头。

实现从“脚粘土”到“心不堵”的贯通,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固化干部下沉、联系点、包保责任等制度,避免“一阵风”。要强化考核评价,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干部作风和业绩的重要标尺,激励广大干部真正把身子扑下去、把心思沉下去。同时,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联系群众渠道,但绝不能以“键对键”完全替代“面对面”。

归根结底,“脚粘土”是作风,“心不堵”是实效。新时代的群众工作法,就体现在这“一沾一通”之间。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永葆为民初心,常走田间泥巴路,常坐群众矮板凳,才能听到真言、学到真知、办好真事,从而凝聚起最广泛的民心力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宁南县俱乐镇人民政府:李沅洋)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