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松绑 让实干扎根民心
发布时间:2025-08-27 11:15:5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形式主义如同附着在基层治理肌体上的“沉疴”,不仅让政策执行在“文山会海”“处处留痕”中打了折扣,更让基层干部深陷“无谓忙碌”,疏远了与群众的联系。《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既是破解基层困局的“靶向药”,也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硬支撑”,为基层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指明了方向。
明晰权责边界,筑牢减负“制度堤坝”。基层负担过重,根源在于“权责倒挂”的治理困境——上级部门“责任层层下压”,基层却“权力层层悬空”,最终陷入“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的被动。破解这一难题,关键要以制度划清“权责红线”,让基层干事有依据、拒绝有底气。一方面,要制定精细化权责清单,明确基层的法定职责、委托事项和禁止摊派内容,杜绝“甩锅式”任务下压。另一方面,要推动权责利相统一,对清单内基层承担的职责,同步赋予配套审批权、资源调配权,避免“有责无权、有任务无资源”的“小马拉大车”现象。唯有权责对等,才能从源头遏制“盲目应付”的形式主义。
规范督查考核,斩断留痕“形式锁链”。督查考核本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指挥棒”,却在部分地方异化为“痕迹主义”的推手——基层干部把80%的精力用在填表格、整台账上,只为应付“多头检查、重复考核”。《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直指病灶,核心在于重构“实效导向”的考核体系。要推行靶向式督查,依据基层权责清单设定考核指标,聚焦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核心任务,剔除“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转发文件”等虚功指标,不搞“一刀切”的量化评比,严控督查频次,同一部门对同一乡镇的督查每年不超过1次,多部门联合督查实行“打包合并”,让基层从“迎检大战”中抽身。要打破“材料依赖”,推广“四不两直”调研法,直奔田间地头、群众家中看实绩,让“群众口碑”替代“台账厚度”。
创新治理手段,激活实干“内生动力”。基层的不少负担,源于“低效循环”的工作模式,同一数据反复填报、不同部门各要一套材料、简单事务层层审批……破解这些“隐形消耗”,需以技术赋能和流程再造释放基层活力。要依托数字政务改革,推动数据“一网共享”,整合市场监管、社保、民政等分散系统,建立统一的基层治理数据库,实现“一次填报、多方共用”,比如村民信息录入后,医保缴费、低保申领可直接调用数据,不再让村干部“反复跑腿”。同时推进流程“瘦身再造”,对低保办理等高频事项,砍掉“不必要的证明”“多余的签字”,推行“村(社区)受理、乡镇审核、部门办结”的闭环模式。要给基层“创新空间”,允许在政策框架内探索本土化做法,让基层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服务”。
为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虚功、增实干”。唯有以制度刚性破除形式主义,以技术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才能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扛起“使命”,把更多时间花在走访农户、解决企业难题、优化民生服务上。这场“减负革命”,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更需要上下协同的合力,最终让实干之根扎进为民土壤,结出群众满意的“硕果”。(官渡区六甲街道:杨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