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经纬里的“青春刻度”

发布时间:2025-08-29 11:05: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地理教科书的静默疆域里,那些勾勒地貌的晨昏线、等高线与地平线,曾是严谨而疏离的认知坐标。如今,它们被一群扎根基层的青年干部赋予了新生命。这些地理的线条,不再只是纸页上的符号,而是化作攀爬坡坎的阶梯、测绘民情的网格、眺望未来的窗口,最终凝练为青年干部躬身实践、烙印热土的青春刻度。

用脚步“捂热”的晨昏线。课本中的晨昏线,是刻板的光影分界;而在基层,它成了一支丈量奉献的温度计。广大青年干部用沾满田埂露水的足迹,将这条抽象之线“焐”成了紧贴大地心跳的温暖印记。沙河镇政务服务中心的灯火常亮至深夜。社保专员小符刚挂断张大爷的求助电话,转身便披着暮色冲入雨幕;晨雾尚未散尽,一碗热粥已悄悄温在老人的灶头。“村民的难处不分钟点,咱的脚步就得跟着太阳月亮跑!”小符简单的话,道出了这土地上无数同行者的信念:时间属于人民,服务没有暂停键。便民窗口24小时“不打烊”,调解员的身影在田埂间明灭如星,驻村干部凌晨打着手电查看大棚……晨昏线,从此有了人的体温,它不再是钟表齿轮的冰冷转动,而是心系百姓者以不舍昼夜的奔走织就的温暖轨迹。无数青年的身影在时光中接力,用步履扬起的尘烟,温柔地缝合了昼夜的缝隙,他们让自己成为那条流动的晨昏线,在每一个需要光亮的角落持续发热,直至天光破晓。

“爬出来”的等高线。大山的等高线描绘的是地势的跌宕,更是基层工作追寻精度的向导。初到雪顶村,地图上规整的线条,顷刻化为眼前陡峭的石阶、盘旋的山路。支书老梁递来一根磨得发亮的竹杖,说道:“妹瓜,等高线是爬出来的,民情也一样,图纸上可量不准!”真正的精度,不在尺规之间。它藏在王婶家土墙能塞进拳头的裂缝里,悬在山顶干涸茶园的叶梢上,缠在大山养蚕户卖不出的叹息中。于是,我的笔记本渐渐成了另一张地形图,标记着比海拔更复杂的“需求落差”。终于,帮扶的“水流”顺着我们一步步攀爬出的“民情等高线”蜿蜒而下:维修队开进山坳,王婶的笑容和塞满队员口袋的腌菜一样沉甸甸;清泉引上茶园,老茶农将鲜采的鲜叶撒向新渠表示感谢;蚕茧搭上“沙河之窗”的电商快车,震动的蚕箱都跳动着欢快节奏。这份“精准”,是裤脚甩不掉的泥点,是村民递来的粗瓷碗,是老梁用竹杖一步步丈量过的海拔落差。它不声张,却在一次次跋涉叩问中,让为民的坐标分毫不差。

从荒滩里“犁出”的地平线。课本里的地平线,是目之所及的尽头;而在农机专员春梅主任脚下,它成了绘制梦想的圆规——既要解决眼前的沟坎,也要为土地谋划看得见的未来。面对马道村“种啥啥不成”的荒滩,春梅主任凝视齐腰荒草立下誓言:“三年后,这里要长出会‘唱歌’的水田!”铁锹楔入泥淖,第一道清淤的刻痕,也是希望最初的形状。面对质疑,她以更深的俯身回应,用水渠的流向、田埂的曲线,一笔一画重绘这片土地的命运。汗水催开奇迹:昔日的洼地,如今稻浪涌金,青虾在稻荫下甩尾弹跃,收割机轰鸣与捕虾号子交织成兑现的“秋收交响”。当邻里还在为粮仓精打细算,春梅主任已在田埂上推演更远的“生态方程”:“米和虾,得带着这片土地的烙印,走向更远的地平线。”一幅融合生态种养与精深加工的蓝图,正从她心底向外铺展。在“春梅们”眼中,地平线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如同锄尖划下的第一道痕。这份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远见,将“不可能”改写成“会唱歌”的试验田,在可见的田垄与不可见的未来之间,把天边的念想变为脚踏实地的丰收。

每一次俯身倾听,都是对等高线的重新标注;每一盏深夜灯火,都是晨昏线温暖的延续;每一道眺望目光,都是在地平线上播种可能。让我们以双脚为规、初心为矩,在这片壮阔的乡村振兴画卷上,刻下属于这个时代、更属于人民的青春高度。(沙河镇人民政府:曾以潇)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