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蓝天:走进无人机表演的幕后世界——上海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9-02 11:36: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2025年上海财经大学“知行杯”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活动主题,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炎炎夏日,暑期社会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多支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主题调研,让我们紧紧跟随团队的脚步,一同聚焦优秀项目的实践纪实。今天一起来看看“智绘蓝天:走进无人机表演的幕后世界”实践团队的调研全记录吧!
一、参观千机:触摸无人机产业的脉动
8月12日,实践团队来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上海千机创新文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在无人机表演领域深耕多年的头部企业,承办过上万场大型表演项目。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团队参观了企业办公区与内部展厅。展厅中陈列着多款无人机样机模型:既有大型可装载10KG货物的无人机型,也有由千机科技自主研发的全新编队表演产品千机C5,其搭载了全新一代智能无人机表演系统。
展墙上整齐排列着企业的发展历程、业务版图和获奖证书,彰显了千机科技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与行业地位。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几场标志性表演的展示:上海外滩上空的灯光秀、海外大型庆典中的艺术图案……一幕幕影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无人机表演已成为连接科技、艺术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二、深度访谈:探寻光影背后的逻辑
参观结束后,我们在会议室与企业的表演设计人员展开了座谈,就运营模式、技术难点、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
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平均每天能承接1—2场表演,全年总量高达五六百场。在他们看来,这背后不仅是市场需求的旺盛,也是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
访谈中,他们分享了一个经典案例:在青岛的项目中,无人机需要与摩天轮实时互动,必须精准卡点、严格匹配。团队为此耗时半个月不断调试,才实现最终效果。由此可见,舞台上短短几分钟的震撼,凝结的是背后无数次演算和反复试飞。
在创新方面,他们重点介绍了“空中二维码”技术:数千架无人机组成二维码,观众在方圆10公里范围内即可扫码进入链接。这种创意不仅实现了互动,也拓展了无人机在文旅经济和品牌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当被问及最大的技术挑战时,工作人员提到:“最难的是控制飞机与飞机之间的间距。但我们目前可以通过精确的RTK定位技术进行飞行控制,使得图案在空中达到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这一细节让我们体会到,表演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是对时间与空间的极致把控。
最后,工作人员鼓励青年学子关注无人机产业。他们指出,未来几年民用无人机相关岗位的人才缺口可能超过100万,涵盖表演、物流、农业、安防等多个领域。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无人机不仅是舞台上的光影艺术,更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赛道。
三、幕后探访:一场光影盛宴的诞生
在企业的邀请下,我们不仅观看了一场震撼的无人机表演,还提前来到表演现场,亲历了表演前的调试、试飞、现场操作等过程。
在地面上,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检查电池、电机、定位系统;在空中,无人机小范围试飞时,所有人目光紧盯着屏幕,生怕出现半分误差。因为哪怕是一米的偏差,都可能破坏整幅画面的完整性。
夜幕降临,随着指令发出,一千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它们像有默契的舞者般列队,变换、旋转、重组,从星河点点到巨幅图案,每一次闪烁都与音乐节拍严丝合缝。
当璀璨夺目的字样在夜空中定格时,我们心中涌起的已不仅是震撼,而是一种与时代同频的激动:原来,科技也能以如此浪漫的方式,照亮城市的夜空。
四、低空经济:青春与科技的交汇点
通过本次调研,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了无人机产业的广阔前景。除了文旅表演,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农业植保、应急救援、安防巡查等领域。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低空经济,未来无人机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对于青年学子而言,这不仅是一场震撼的视觉体验,更是一扇通向未来的窗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课堂知识与产业需求结合,如何在科技与社会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未来展望:让科技更有温度
无人机表演的未来,不只是追求“更高、更亮、更震撼”。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更深远的追求——如何用科技讲好故事、传递情感、服务社会。
未来,无人机或将与烟花、灯光、激光等元素结合,形成更加沉浸的视觉体验;或将进入更多民生场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这也让我们思考: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结合,助力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答案是肯定的。无人机表演不仅属于舞台,也属于我们的未来。
六、实践感想
门久新,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
在后台看无人机起飞调试时,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精准”二字的分量。工作人员说:“飞机之间的间距差一米,画面就会失真。”当他们一次次比对参数、调试灯光时,我才明白舞台上短短几分钟的惊艳,其实是背后无数次计算与演练的累积。科技并非冷冰冰的代码,它在严谨中,也孕育着属于自己的浪漫。
曾麦莎,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
当数百架无人机在夜空中缓缓拼出“上海”二字时,我被深深震撼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无人机不仅是机器,而是舞者,是画笔。它们用光影在城市的天际线写诗,把科技和艺术紧紧结合。作为观众,我在仰望夜空时感到心潮澎湃;作为实践者,我更体会到这种视觉震撼背后,是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
刘子嘉,金融学院2023级本科生在与企业交流时,我听到一个数字——未来几年,民用无人机的人才缺口可能超过100万。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表演只是冰山一角。无人机在物流、农业、防灾等领域的应用,正预示着一个全新的“低空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这场产业浪潮中找到自己能发挥价值的位置?这是一次真正把“社会课堂”与未来职业规划联系起来的体验。
林喆,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这次实践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青年和科技其实是同频共振的。无人机在夜空中不断重组画面,就像我们的青春在不断探索与重塑。它告诉我,只有不断试错与坚持,才能呈现最完美的图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希望不仅仅是见证者,更能成为推动者,把课堂里的知识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让青春和责任在这个新兴产业中双向奔赴。
结语
青春何谓?是敢在星空下追逐光影的梦想。担当何为?是能让科技创新在时代洪流中熠熠生辉。
这个夏天,我们把调研的脚步落在上海,把青春的思考投向蓝天。无人机在夜空中勾勒的,不只是图案与文字,更是属于我们的未来答卷。 (作者:曾麦莎、门久新、刘子嘉、林喆、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知行杯暑期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