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慧助农先锋队:青春智慧点亮边疆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9-04 11:01: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来自塔里木大学的“支慧助农先锋队”7名青年学子怀揣理想,踏上了奔赴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第14团三连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为期7天的行程中,他们在无花果大棚和棉花地间奔走调研,在田野与课堂里播撒智慧,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支农、智慧兴农”的誓言,让青春在边疆大地上书写厚重答卷。

出征:青春起航,奔赴热土

7月初的清晨,队员们在校园内集结。整齐的队列中,鲜红的“支慧助农先锋队”队旗迎风招展,映照出青年学子们坚定而热切的眼神。大家怀着激动与期待,挥别校园,奔赴数十公里之外的阿拉尔市第14团。一路上,他们热烈讨论着调研计划、预期成果与分工安排,青春的朝气在车厢里涌动。

此次队伍由来自不同专业的7名学生组成,既有熟悉农业管理的同学,也有擅长经济建模、电商推广和传媒传播的伙伴。多学科背景的融合,让团队能够从多角度为当地农业发展提出科学方案。

初探大棚:智慧赋能无花果产业

队员在大棚中考察土质,记录植株间距与田间情况

抵达的第一站是无花果大棚。推开厚重的门帘,湿热的空气夹杂着果香扑面而来。阳光透过棚膜洒下,映照出一株株旺盛生长的无花果树。队长分配任务后,队员们迅速分散开来:有人测量株距、行距和通风口尺寸,有人观察大棚朝向和保温层结构,有人则与大棚负责人深入交流肥料用量和植株数量。

“行距1.8米,株距1.2米。”一位队员快速报出数据。另一边,墙角堆放的化肥袋也被拍照记录下来,成为后续成本收益计算的重要依据。

在交流中,农户们热情地分享了种植经验,而队员们也运用所学提出科学建议,双方在思想碰撞中收获良多。通过数据测量与经验交流,队员们初步掌握了大棚种植的真实情况,并逐步形成了对无花果产业发展的思考框架。

深入棉田:与农户同频共振

队员开启直播,向观众介绍棉花田的情况和三下乡实践内容

第二天,烈日当空,队伍又转战广袤的棉花地。白色棉株随风摇曳,映衬着队员们奔走测量的身影。他们观察棉株高度、果枝数量与行距,并详细记录在案。

恰逢棉农们正在打尖,队员们与他们攀谈起来。老棉农直言:“今年风沙比较多,对棉花生长有影响,病虫害防治也是个难题。”队员们耐心倾听,追问细节,力求将一线信息原汁原味记录下来。

更有队员开启了现场直播,向远方观众展示新疆棉花地的壮阔景象,介绍三下乡实践的点滴,让更多人感受到边疆农业的独特风貌。

实践课堂:电商培训与品牌建设

除了田间地头,队员们还将课堂搬进乡村。他们开设“乡村电商课堂”,手把手教授农户直播带货技巧,帮助农产品拓宽销路。他们利用短视频、新媒体平台,尝试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户增强市场竞争力。

电商培训不仅提升了农户的技能,也为当地农产品上行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技术赋能与品牌打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数据整理:让泥土里的数字开口说话

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整理调研数据并讨论助农方案

白天奔走在田间,夜晚灯下的桌面则铺满了调研笔记和数据表格。队员们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尝试构建经济模型。他们发现,大棚的收益并不如预想乐观,乡村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但正是在这些真实数据与问题中,队员们理解了课堂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白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

成长与感悟:青春在田野间升华

短短7天实践,队员们不仅锻炼了专业能力,也在思想上得到了洗礼。曾经抽象的“边际效益”,如今变成了棉农账本上的每一笔支出;课堂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此刻映射到大棚里的每一棵无花果树。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的目标。”有队员深有感触地说。指导老师评价道:“青年们用行动证明,智慧可以变成农民的‘钱袋子’,青春能够成为振兴的‘发动机’。”

尾声:在边疆播下希望的种子

实践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队员们的调研数据和培训成果,已经成为当地农业改进的重要参考。他们的青春身影,也为更多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

无花果大棚里的测量数据、棉花田间的交流对话,乃至电商课堂上的讲解,都将化作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新疆大地上生根发芽。未来,“支慧助农先锋队”还将继续以智慧与担当,奔赴更多乡村,把青春的篇章写进祖国广袤的田野。

(文:陈俊男、王雪倩、张万江、图:齐文瑞、梁靖岚、张秋伦、邱文杰)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