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新媒体传播的沉浸式体验创新模式探索——以虚拟博物馆与VR织锦体验为例
发布时间:2025-09-04 11:01: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壮锦)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壮族稻作文化与自然崇拜的印记,融合了中原文化元素,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当前,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壮锦的传播渠道,但相关内容多为产品片段展示或静态纹样存储,用户难以深入感知工艺复杂度与文化内涵。“沉浸式体验”凭借场景化、交互性特质,为破解相关困境、推动壮锦活态传承提供了重要路径。
一、壮锦新媒体传播的困境
(一)体验碎片化影响工艺认知完整性
壮锦织造需要经过纺线、染色、上浆、绞线、牵经线、织锦等多道工序,尤其是竹笼机“花笼提花”工艺,要求织工手脚协同通过竹针精准控制经线开口,才能保证花纹细腻协调。但当前新媒体传播中,短视频多截取“织机运作”“成品展示”片段,时长集中在15-60秒,无法呈现工序间的衔接关系,难以让用户感知各工序技术难度。碎片化传播导致多数年轻用户对壮锦工艺形成偏差认知,甚至误认为可通过机器快速批量生产,忽视手工织造的匠心与价值,不利于工匠精神传递。
(二)文化传递浅表化弱化符号内涵解读
壮锦纹样是民族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蛙纹源于壮族“蚂虫另”(青蛙)崇拜、回纹吸收中原文化象征“生生不息”、凤穿牡丹融合多民族审美,均蕴含深厚文化寓意。但当前新媒体内容多聚焦“色彩鲜艳”“图案美观”等表层特征,对纹样的文化起源、使用场景与象征意义解读不足。部分平台虽然建立了数字化纹样库,但仅标注纹样名称与年代,缺乏纹样与文化、生活的关联叙事,导致用户将壮锦简化为民族风装饰品,未能认识壮锦作为文化活化石的深层价值。
(三)参与感薄弱制约文化认同转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应注重让用户从被动观看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建立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在“壮锦+旅游”实践中,通过织锦体验区可以让游客亲手操作织机,深化游客对壮锦工艺的理解,提升游客的文化传播热情与产品购买意愿。但当前壮锦新媒体传播多以单向输出为主,缺乏用户参与工艺实践或文化创造的渠道。多数用户关注壮锦账号后,仅能通过图文或视频获取信息,无法进一步深入探索,导致文化认知难以转化为情感认同,更难形成传承与传播的自觉行为。
二、虚拟博物馆打造可交互文化叙事空间
以壮锦纹样的数字化采集与存储为基础,突破传统博物馆“线性展示”局限,构建兼具知识传递与交互体验的虚拟空间,帮助用户在沉浸式场景中理解壮锦文化的丰富内涵。虚拟博物馆设计应充分依托壮锦纹样数字化采集与存储等现有数字化成果,将馆藏的蛙纹、凤穿牡丹等传统纹样通过高精度扫描与三维建模,构建可拆解、可溯源的数字化纹样库,用户点击任意纹样即可触发多维度文化解读。比如针对蛙纹,界面可同步呈现壮族蚂虫另节的祭祀场景,结合历史文献还原这一民俗活动的起源与流程,展示蛙纹在壮锦背带、被面等生活用品中的应用案例,同时对比靖西、宾阳等不同地区蛙纹的造型差异,呈现壮锦文化的地域多样性。依托壮锦历史分期脉络,在虚拟博物馆中复原不同时代的织锦场景与生活语境。比如,在宋代邕州织锦作坊场景中,用户可“走进”工坊观察织工使用竹笼机织造“白质方纹”壮锦的全过程,直观感受“广幅大缕、佳丽厚重”的工艺特色;在清代壮族婚嫁场景中,用户可“翻阅”壮锦嫁妆清单,了解被面、背带等壮锦制品在婚嫁仪式中的具体用途。通过以上举措,打破工艺史与生活史的割裂,让用户从旁观者变为场景参与者。
三、VR织锦体验构建可操作工艺实践场景
借助VR技术的沉浸式交互特性,模拟壮锦织造的核心工序,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亲手”体验织锦过程,弥补传统新媒体无法实操的短板,同时降低工艺学习门槛,激发用户对壮锦文化的参与热情。在VR织锦体验设计中,选取壮锦织造中最具代表性的“穿棕”“挑花结本”“织锦”等工序进行1:1场景还原,用户佩戴VR设备后将进入虚拟织锦工坊,面前摆放与实物一致的竹笼机,在“挑花结本”环节,系统会根据预设纹样给出操作指引,用户通过虚拟竹针控制经线开口,若操作错误,系统会弹出工艺提示,解释“经线开口角度影响花纹清晰度”等技术原理,帮助用户理解每一步操作的技术意义,让用户直观感受手工织造的复杂性与匠心;结合现代审美与个性化需求加入纹样定制功能,用户可从虚拟纹样库中选取传统元素进行重组、缩放或色彩调整,设计专属壮锦图案,完成设计后,系统会模拟竹笼机织造过程,将用户设计的图案“织成”虚拟壮锦产品并生成产品效果图。上述设计既保留了壮锦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核,又满足年轻用户的个性化追求,实现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融合,提升用户对壮锦文化的认同感。
结语
壮锦新媒体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价值传递与情感联结。构建沉浸式体验的虚拟博物馆与VR织锦模式,可以有效破解壮锦传统新媒体传播的体验碎片化、文化浅表化困境,让用户从体验者转变为传承者、创新者,并进一步释放壮锦的文化魅力,为传统技艺活态传承提供可借鉴路径。
(广西外国语学院:吕芳,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