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公众形象提升

发布时间:2025-09-04 11:01: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政课公众形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打破公众对思政课“空洞说教”刻板印象、提升思政教育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数智技术以其精准化、交互性和广覆盖的独特优势,不仅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注入新动力,更为思政课公众形象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成为连接思政课“内在优质”与“外在认同”的重要纽带。

数智技术助力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思政课公众形象提升筑牢“内容根基”。公众对思政课的认知,往往始于学生这一“直接受众”的体验反馈。借助数智技术,高校能够突破传统思政课“单向灌输”的局限,拓宽学生获取思政资源的渠道,丰富教学工具与场景。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交互平台,依托实时通讯、共享屏幕等功能打破师生沟通壁垒,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无意识吸收政治理念与伦理价值,提升课程参与感和认同感。当学生从“被动听课”转为“主动认同”,便会成为思政课形象传播的“民间载体”。他们在家庭交流中分享思政课带来的思想启发,在社交平台发布课程中的实践感悟,甚至主动向身边人解读思政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能让公众更直观地感知思政课的实用性与价值感,为思政课公众形象提升奠定坚实群众基础,进而助推“思政课有用、管用”的认知逐步渗透到社会层面。

数智技术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思政课公众形象提升注入可信内核。传统思政课易让公众产生“形式化”“脱离实际”的印象,核心症结在于“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法兼顾不同专业、不同认知层次学生的需求,导致课程内容与学生思想困惑、成长需求脱节。数智技术则能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数据”(如对社会热点的看法、价值观层面的疑问)与“学习行为数据”(如观看思政课视频的时长、互动留言的关键词的问题),构建精准教学模型,实现“千人千策”的内容定制。比如针对理工科学生设计“科技伦理+思政”的定制化内容,针对文科生开发“文化自信+实践案例”的教学模块,突破时空束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当思政课能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难题、助力成长成才时,学生便会通过家庭、社区、社交网络等渠道向外辐射正面认知。家长会认可思政课对孩子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企业会看到思政课对青年责任感的培育效果,这些“第三方反馈”能逐步扭转公众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让“务实有效”成为思政课公众形象的核心标签。

数智技术助力深挖跨学科思政元素,为思政课公众形象提升拓展多元维度。长期以来,公众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一个重要误区,将其局限于“单一学科”“专属课堂”,认为思政课与专业学习、日常生活无关。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思政教育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不足,而数智技术为打破这一局限提供了技术支撑。借助大数据与AI技术,高校能精准提炼不同学科的思政元素:在工科课程中,通过分析“大国工匠”的成长经历、重大工程的建设历程,挖掘“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核;在文科课程中,依托文献数据库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脉络,阐释“家国情怀”“民族团结”的时代内涵;在医科课程中,结合抗疫案例、医者事迹,传递“生命至上”“医者仁心”的价值理念等。在此基础上,开发跨学科教学单元,实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当公众发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而非孤立存在时,便会打破“思政课与专业无关”的认知,形成思政课“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立体印象,丰富对思政课的认知维度。

数智技术重塑思政课公众形象传播链条,为思政课公众形象提升搭建“扩散桥梁”。当前,数智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借助其可构建高校“思政大课堂”传播矩阵。一方面,推动思政课教师与校内宣传部、校外主流媒体协同,生成有传播力的正向内容。比如拍摄学生思政实践Vlog、记录参与社区服务、红色研学的过程;剪辑“思政课创新教学片段”,展示数智化教学中的互动场景、学生感悟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平台精准触达。针对家长群体,在短视频平台推送“思政课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三观”的专题内容,用真实案例说明思政课对孩子成长的帮助;针对社会公众,在中国网等主流媒体发布“思政课助力青年就业创业”的案例报告,用数据展示接受思政教育的青年在基层岗位、创新创业中的表现。这种传播模式能帮助公众打破“信息茧房”,以往公众多通过零散信息认知思政课,而数智化传播可提供系统、鲜活的内容,让“积极正向”的思政课形象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多种形式,触达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升公众对思政课的认知度与认同感。

夯实数智技术赋能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基础,需构建“资源—教学—评价”三维融合体系。思政课公众形象提升需以“优质内容”为前提,数智技术的应用必须精准契合思政教育需求与公众认知特点。高校可通过数智技术整合全国优质思政资源,打造“可共享、可传播”的资源库。比如收录红色文化基地VR素材、时代楷模事迹影像;同时将教学效果评价与公众反馈数据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公众对思政课的认知痛点、期待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与传播策略。例如,若数据显示公众关注“思政课如何贴近青年生活”,便可开发“校园热点+思政理论”的教学模块,并制作成短视频推送,确保数智技术既提升教学质量,又能产出符合公众期待的传播素材,让思政课的“内在优质”转化为“外在形象优势”。

强化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内容吸引力”,需提升思政课数智化教学水平。思政课教师是数智技术赋能形象提升的核心执行者,需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善用技术设计“有传播力”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将社会热点融入课堂,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比如围绕“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等热点,设计“理论解读+学生讨论+实践调研”的教学流程,并将学生的精彩发言、调研成果剪辑为传播内容;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传播,扩大思政课形象的覆盖面。在电视台开设“思政课创新论坛”,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的思政课故事”话题挑战,让教学创新成果成为公众形象传播的“鲜活素材”。当公众通过多元渠道看到思政课的创新性、趣味性,便会逐步改变“思政课枯燥”的印象,形成“愿意看、愿意听、愿意信”的传播效果,让思政课的“内容吸引力”转化为“形象感染力”。

培育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口碑源头”,需增强数智化课堂互动性。学生的课程体验是公众口碑的起点,数智技术可让课堂互动从“有限参与”变为“全员融入”。高校可利用在线智能设备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前通过学习平台推送预习资料,收集学生的疑问;课中通过实时投票、群组研讨、角色模拟等功能,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比如用AI模拟“社会热点辩论场景”,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思政理论;课后通过在线社群分享实践感悟,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当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思政课的参与感、价值感,会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学习体验,如发布“思政课上的精彩辩论”“实践调研中的收获”等内容。这些“真实分享”比官方宣传更具说服力,能形成“学生说好、公众认可”的口碑效应,为思政课公众形象积累“正面评价”,让口碑成为思政课形象传播的“活广告”。

拓宽思政课公众形象的“传播半径”,需开辟数智化网络育人新场景。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公众全面认知思政课,数智技术可搭建多样化育人场景,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思政课的价值。全国层面可建设高校思政教育大数据聚合平台,整合学生思政学习数据、公众反馈数据,生成“思政课育人成效报告”,向社会公开思政课在引导青年思想、培育责任担当等方面的成果;高校层面可开发人工智能线上服务终端,覆盖学生思政认知、日常行为等内容,通过数据分析为公众提供“可视化”的思政课效果,展示“参与思政实践的学生就业率更高”“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志愿服务时长更长”等数据;同时搭建立体信息化传播平台,针对青少年推送思政课短视频,针对企业推送思政课助力人才培养的案例,让思政课形象通过不同场景触达更广泛的公众群体,扩大思政课的社会影响力。

筑牢思政课公众形象的“专业保障”,需建设数智化思政教师队伍。数智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技术能力与传播意识。高校需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数智化素养,邀请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专家开展讲座,指导教师运用技术分析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方案;举办数智化教学设计比赛,激发教师探索“技术+思政”的创新思路,开发“思政知识智能问答系统”“红色文化VR教学模块”。同时,要强化教师的数据安全意识与传播责任感。开展数据安全培训,明确学生思政学习信息的保护要求,避免信息泄露;强调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教师在参与形象传播时(如直播解读思政课、撰写科普文章),严格遵循政策表述,避免因信息偏差损害思政课公众形象。当教师能熟练运用数智技术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并主动参与形象传播,便会增强公众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信任”,进而提升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可。

丰富思政课公众形象的“感知维度”,需推行“现实与虚拟互构”的数智化实践教学。公众对思政课的认知,往往需要“可视化”“可体验”的场景支撑。数智技术可打造虚实结合的实践平台,开发VR虚拟实践系统,让学生“走进”红色革命基地、乡村振兴一线,沉浸式感受思政理论的实践价值;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邀请时代楷模、行业先锋“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时结合线下社会实践,组织学生用数智设备记录调研过程,拍摄“社区服务Vlog”“企业实践纪录片”,并将这些内容通过媒体传播。当公众看到思政课不仅有理论讲授,还有丰富的实践体验,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时,便会打破“思政课仅靠课堂讲授”的认知,塑造“理论与实践结合、知与行统一”的公众形象,让思政课的价值通过“可感知”的场景传递给社会。

高校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核心平台,塑造思政课积极公众形象是提升思政教育引领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责任。在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需以“赋能公众形象”为导向,调整教学与传播观念,既要用数智技术优化思政课内容与方法,让课程本身“优质可感”;也要借助数智媒体搭建传播桥梁,让思政课的价值“广为人知”。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消除公众对思政课的认知误区,塑造“务实、创新、有温度”的公众形象,让思政课不仅成为课堂内的“立德树人主渠道”,更成为社会面的“价值引领主阵地”,为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注入更多精神力量。

作者:李帅旭,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澜,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项目: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研究中心课题“新时代思政课公众形象的多维解构与优化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5YB008);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形象的塑造与优化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CSZ25026)。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