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管理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04 11:01: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网络文化以不同功能和形态不断涌现,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着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功能。高校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形态及其对大学生在新时代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日益突出。网络文化虚拟性特征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文化求真精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信息意识和国际视野上超出了他们的师长,与之相伴随的,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强烈感受到的互联网文化对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的冲击。
一、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散播,高校学生被动接受或者主动搜寻,都在这种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思考并生活着。由于部分学生在有的时候并不能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不良信息的接受者甚至隐形传播者。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通过个人的价值判断能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抵制。反过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一些网友的评论、媒体的评论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正因为此,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文化的优良信息资源帮助高校学生形成稳定的、合理的、且有个人判断能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文化管理与高校文化建构的关系
应当看到的是,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大学文化并非对立,而是属于高校文化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大众化特征对大学文化民主精神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2013年12月23日,新华网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该《意见》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大学倡导民主的文化精神,即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在学术上,强调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术研究问题上的平等关系。
从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与建构高校网络文化是息息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要求,它融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一体,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德”的科学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赋予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56)那么,在对新时代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确定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是毫无疑问的,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具体实际,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和可接受方式,结合实践成果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这必然涉及到高校网络文化管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由此看来,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兴趣爱好,打造高校网络文化精品,使之成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重要有效载体,突出吸引大学生兴趣与关心的功能设置,构建多样性的大学生喜爱的网络社群,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创造力量,通过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建构并凸显大学文化特色,是今后大学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经之路。
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新闻网以及微信群、微博官方账号、公众号、抖音官方账号等多种网络文化平台,但很多都局限于日常性事务工作、内容丰富性不高、主题性不突出等问题,致使很多网络文化平台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难于发挥网络文化平台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更好发挥网络文化平台的积极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给予学生在网络上一定的释放方式,比如学校论坛、校长信箱、学校官方公众号直通车、学校官方抖音等,让学生有一个表达个人意见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价值观观念得到完善与发挥。新时代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但是他们的有些思想意识需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推崇的是互惠,他们的眼中是一种在当前社会下如何互相协调,彼此借鉴互补,从而将自己的优势和利益最大化。绝对利他精神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个体、寻求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同时,学生之间的思想观念会相互影响,这也是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采用疏导为主的方式。疏导包括引导,换而言之,一味的堵截、切断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而采用疏导、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接触这些活跃在网络文化中的各种信息,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以及各个层面的合理引导,让学生通过个人的价值判断进行甄别,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同时,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会赢得更多学生的青睐与认同。
第三、网络文化管理还要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大多数新时代大学生经历社会实践的磨砺较少,对许多问题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一味相信网络上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之辞,更难以从社会实践中去寻找解决思想困惑的答案,造成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步入社会进行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课题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和社会有更大的接触,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活动。利用在大学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程。在当今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第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必然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们的实践内容与在实践过程中的诸多感悟与体会也会反过来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毕竟,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逐渐成为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群体之一,那么,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方面,即要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以及他们在网络文化中的作用,又要通过其各种途径的社会实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与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也是高校网络文化管理要达到的效果。
作者:杨帆,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韩楚宜,南开大学2024级PPE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