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大型歌舞《族迹·石月亮》闪耀云南省第十八届新剧(节)目展演
发布时间:2025-09-04 15:52: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9月1日,由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精心创排的傈僳族大型歌舞《族迹·石月亮》作为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的参演剧目,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隆重上演,演职人员以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极具感染力的舞台呈现,圆满完成演出任务。演出现场,随着悠扬的傈僳族传统乐器声响起,舞台上的光影与歌舞交织,古老民族的迁徙足迹、奋斗精神与文化底蕴被生动诠释。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时而为艰辛历程动容,时而为坚韧精神喝彩,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艺术表达,赢得现场专家评审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该歌舞以傈僳族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主线,由“走回家”“爱如山”“石月亮”三个篇章构成。在浓缩的舞台时空中,以艺术化的叙事,将一个古老坚韧、刚毅勇敢的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迁徙历程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生动呈现给观众,充分诠释了傈僳族人民历经磨难却始终挺直脊梁永远向前的民族精神。
在怒江流域的历史长卷中,傈僳族文明恰似绝壁间的古道,虽历经蜿蜒曲折,却始终以坚韧之姿绵延至今。《族迹·石月亮》以“走回家”为叙事线索唤醒集体记忆,用舞蹈语汇铺展迁徙历程中的风雨沧桑;以“爱如山”为情感锚点,借和声织体传递守护家园的精神力量;以“石月亮”为信仰图腾,凭光影艺术勾勒民族心灵的深邃图景。整部歌舞的三幕篇章犹如三枚镌刻时光的文化印记,在时空交错中铺展傈僳族勇毅前行的发展史诗:鼓点的节奏里,能听见先民翻山越岭的足音;旋律的起伏中,可触摸当代儿女奔赴未来的憧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艺术表达,为怒江文化事业书写崭新篇章。更相信这支由热爱与匠心凝聚的文艺团队,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上持续深耕,让民族文化的时代强音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久久回响。
值得一提的是,为精准提炼傈僳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该歌舞在筹备阶段便启动深度采风:主创团队徒步深入怒江流域的崇山峻岭,踏访古村落的石板路,叩访非遗传承人的火塘边,系统梳理“摆时”山歌的韵律密码与傈僳古舞的肢体语言,实地体悟民族迁徙史诗中“石月亮”图腾所承载的精神重量,为创作筑牢文化根基。创排过程中,演职人员更是以匠人之心雕琢每处细节:舞者在模拟溜索场景的训练中,让肢体语言兼具原始张力与现代美感;歌者经千百次练习,精准捕捉“笛哩图”唱腔中独有的苍凉与悠远。传统“摆时”山歌与现代编曲形成复调共鸣,傈僳族传统舞步与当代舞台美学达成创造性融合——这既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弘扬,亦是向艺术新境的执着攀登。
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仍沉浸在艺术氛围中,久久不愿离场。我们随机采访了三位观众,他们纷纷表达了对演出的深刻感受与高度评价。
观众高晓芳说:“无论是舞蹈的力量感还是音乐的感染力,都让人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观众师榕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整场演出都让我非常感动,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我觉得是第二篇章‘爱如山’,很打动我。它没有刻意渲染宏大,而是通过细腻的歌舞传递出民族里的温情,这种柔软和整个剧展现的坚韧结合在一起,特别有层次。”
观众张源兴奋地说道:“我认为里面关于‘石月亮’的文化表达和舞蹈编排,还有演员们的表现力都特别打动人,而且能感受到背后浓浓的民族风情,下次我想带朋友和家人一起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民族魅力。”
“我们耗时近一年零八个月,反复修改提升、调整打磨,才形成最终版本。”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团长孔军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外界更深入地了解怒江民族文化,进一步打响“秘境怒江·户外天堂”旅游品牌。
据悉,傈僳族大型歌舞《族迹·石月亮》参加云南省第十八届新剧(节)目展演后,将于9月19日晚首次登陆上海。目前,已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大麦网、猫眼、票星球、秀动等平台开票。从彩云之南到东海之滨,纵使间隔万水千山,人们血脉相连、文脉相通。期待来自怒江的“石月亮”在浦江东岸升起,照亮上海观众的心田。(文章由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提供、摄影:刘海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