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开展“智慧引领农业发展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5 11:24: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扎实推进“智慧引领农业发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近日,实践团队先后深入汉中圣水镇庄房村、江苏盐都区开展实地调研、科技助教及跨区域技术交流活动,以科技赋能为笔,在乡村大地上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科教并进的新图景。

深耕乡土察实情,庄房村里探路径

“土壤肥力如何?主要种植哪些作物?有没有尝试过智慧灌溉技术?”在庄房村的田间地头,调研团队与村干部、种植户围坐在一起,详细询问当地农业生产的“家底”。庄房村作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但受制于传统种植模式,农产品产量和附加值一直不高。

调研中,团队重点考察了村庄的乡村振兴建设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民技能水平。“我们村的猕猴桃品质好,但销路一直局限在周边乡镇,要是能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保鲜技术、打通电商渠道就好了。”村民王大叔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户的心声。针对这一需求,团队现场记录了土壤样本信息,积极联合农业技术部门进行成分分析,同期,我校特莱恩工学院与圣水镇签订了长期合作意向,将圣水镇作为我院学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们的校外实践导师颁发了聘书,旨在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全面掌握了庄房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痛点与难点,为后续制定“一村一策”的科技帮扶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种子播心间,幼儿园里启新篇

“小朋友们,看这只机械小狗多灵活!知道它为什么能跑跑跳跳吗?这个小零件叫传感器,就像小狗的‘能量探测器’,能告诉我们它‘有没有力气’哦!”在乡村中心幼儿园的课堂上,科技助教老师手持教具,用趣味实验为孩子们揭开智慧科技的神秘面纱。

彩色智能小车在桌面穿梭,会“说话”的土壤检测仪实时播报数据,新奇的科技教具让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围在老师身边不停提问。此次“感知科技、热爱科学”主题助教活动,摒弃枯燥说教,通过动手拼装机器人、观察植物生长与智能灌溉的关联等互动形式,让科技知识自然融入幼儿课堂。

“以前孩子只比谁的小车跑得快,现在会主动问‘小车里有哪些零件’,回家还念叨着要帮国家‘搞科技’!”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活动的成效。一颗颗科技的种子,已悄然在乡村孩童心中扎根,不仅点亮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更在潜移默化中为乡村振兴积蓄着长远的人才力量。

聚焦产业谋突破,养殖基地求升级

“这里的水质监测全靠人工,不仅耗时还容易有误差,要是能装上智能监测设备就好了。”在汉中水产基地,负责人指着连片的鱼塘介绍道。调研团队顺着他的指引,仔细查看了鱼塘的换水系统、鱼苗培育池,重点了解了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和水质管理情况。

随后,团队来到当地的养牛场。标准化的牛舍里,肉牛正悠闲地进食,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牛舍的温度和湿度。“我们去年引进了自动喂料机,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在肉牛品种改良和粪便资源化利用上还想再提升。”养牛场负责人说。团队详细记录了养殖数据,计划联合农科所开展技术攻关,助力养殖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从水产养殖到肉牛培育,调研团队聚焦乡村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技术需求,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找准了突破口。

跨区联动取真经,技术帮扶结硕果

“这是我们培育的耐盐碱水稻,这个品种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特别适合在西北部分地区推广种植”在江苏盐城盐都区农科所的试验田里,科研人员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为破解当地农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这支团队专程来到这家在现代农业研究领域实力雄厚的机构,寻求技术合作与支持。

在农科所实验室,团队成员认真学习了智能育种系统的操作要领,详细咨询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并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艺与对方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前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双方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农科所将派遣专家赴当地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建设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双方还将联合开展农产品品种改良研究,共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盐城农科所的先进经验非常宝贵,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金钥匙’。”团队成员感慨道。跨区域技术联动正不断打破地域限制,让先进农业科技跨越山海,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从田间地头的实地调研,到幼儿园里的科技启蒙;从养殖基地的技术升级,到跨区联动的智慧碰撞——“智慧引领农业发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正扎实、稳步推进。科技如同一条紧密的纽带,将城市与乡村、实验室与田野紧密相连,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持续积累产业振兴与科教兴盛的新动能,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陕西理工大学特莱恩工学院、文/刘斌、图/实践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