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汪追学:以爱为壤,在教育田野播撒希望

发布时间:2025-09-05 15:40: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2011年夏,湖南省新宁县清江桥中心小学的办公室里,刚结束实习的汪追学接过"优秀"实习鉴定,学生献来的鲜花映着她年轻的脸庞。她在心里悄悄种下愿望:"我要成为一束光,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十余年间,这束光从乡野土坯房照进城镇教学楼,从"全能汪老师"到孩子们口中的"汪妈妈",她以灯为光,以爱为壤,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希望,用行动践行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誓言。

课堂创新:让知识带着泥土的温度

2012年,汪追学正式踏上清江桥中心小学的讲台。这所乡村学校条件简陋,她却成了"哪里需要就顶在哪里"的"行走的课程表"——语文、数学、英语课表上总有她的名字。她的课堂从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动探索。

语文课上,她带着学生读《蚁球漂流》,当读到蚂蚁抱团冲出火海时,便让孩子们手拉手模拟"蚁球",在触碰与协作中感受"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数学课上,她跑到田埂捡麦穗、河滩拾石子,用沾满泥土的教具教孩子们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5颗石子加3颗石子,就像你们课间分糖果,是不是很简单?"曾被数学"困住"的学生回忆,那些带着乡音的比喻和沾着露水的教具,让数字有了温度;学校缺英语老师,她对着手机学音标、编朗朗上口的儿歌,"苹果苹果apple红,香蕉香蕉banana弯",带着孩子们从"ABC"开始触摸另一个世界。"汪老师的课像故事书,再难的知识都能听懂。"这是学生们最朴素的赞美。

爱暖童心:用细节焐热每个成长瞬间

她的身影从不只在讲台。下雨天,她背着低年级学生深一脚浅一脚跨过泥泞小路,裤脚沾满泥水却笑得温暖;清晨的教室,总有她提前热好的馒头和鸡蛋,分给来不及吃早饭的孩子,"快吃,吃饱了才有精神听课";放学后,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月光洒满窗台,陪着学得慢的孩子一遍遍演算,直到他们眼里露出"我懂了"的光亮。

两个孩子让她的心格外沉重:班长张莹成绩优异,铅笔却短得几乎握不住;内向的李鑫因家庭变故躲在角落掉泪。家访时,张莹漏雨的土坯房、李鑫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奶奶,让她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贫穷挡住他们成长的路。"她给张莹买新裙子,说是"学校奖励";塞给李鑫整盒文具,说是"小秘密"。渐渐地,李鑫的作文成了范文,张莹敢在课堂上挑战最难的问题——当掌声响起时,三个眼眶都闪着泪光。这泪光里,有孩子的成长,更有她用爱焐热的希望。

初心如磐:从乡野到城镇,照亮更多心灵

2018年起,汪追学从乡村到县城,环境变了,学生变了,但"照亮孩子"的灯始终亮得坚定。在藕塘小学、芙蓉学校,她依旧是那个"拼命三郎":带领班级5次获评县级优秀班级,7次拿下校级教学质量一等奖。

总请假的峻熙不爱学习,她每天课间陪他解数学谜题,"你看这道题像不像你最爱玩的积木?"一个月后,峻熙主动问"明天能讲新题吗";畏惧数学的悦琪总考不及格,她从"10以内加减法"重新教起,用小红花贴纸鼓励她,"你看,你比昨天进步了3分呢!"期末,悦琪的数学考了85分,抱着试卷哭着说"原来我也能学会";封闭的博文从不与人交流,她每天写一张"小纸条"放进他的文具盒:"你的字真好看""今天的画画得像春天",半年后,博文在作文本上写下:"谢谢您的不放弃,让我敢抬头看太阳。"

如今,夕阳下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汪追学眼里的光温柔而坚定。她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这团火,因爱而燃,因坚守而旺——从清江桥的土坯房到城镇的教学楼,她以一盏灯的微光,照亮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未来;而那些被照亮的孩子,终将带着这份光,走向更远的地方。这,便是她用十余载青春书写的教育答卷:以心为壤,以爱为光,在平凡的讲台上,种出了满田的希望。 (湖南省新宁县芙蓉学校:蒋金良)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