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战略擘画“人工智能+”治理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08 11:07: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进入了系统化、规模化推进的新阶段。其中,“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是重塑社会治理范式、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尤其依赖于一支既懂技术又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方能筑牢“人工智能+”治理的人才基石,让人工智能的福祉精准滴灌至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多元培养体系,夯实治理人才根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工智能+”治理能力的提升,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备跨界视野、掌握先进技术、深谙治理之道的专业化人才。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推进人工智能与公共管理、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在高校中设立相关交叉学科与课程,鼓励学生双修学位,培养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解决公共政策、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强化产教融合与实战训练,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基地、与先进科技企业共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锤炼技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的治理效能。如此,方能培育出不仅能理解算法逻辑,更能洞察社会需求、驾驭治理规律的“数字治理官”,为提升治理智能化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本土生力军。

拓宽国际视野渠道,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治理的进程中,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对全球范围内激烈的人工智能人才竞争,要以更具吸引力、更灵活精准的政策引才。要实施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引进战略,聚焦人工智能治理、算法伦理、数据安全等关键领域,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专家学者和领军人才,带来国际前沿的治理理念与实践经验。要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对于引进的人才,应打破唯论文、唯职称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以治理效能、技术应用创新、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并运用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让人才的智力贡献得到充分回报,真正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形成一个群贤毕至、才智奔涌的生动局面。

创新人机协同模式,释放人才治理效能。“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工智能+”治理的魅力并非简单替代人力,而在于实现人机协同、优势互补,从而极大释放治理人才的内在潜能,提升治理的精准与效率。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使用模式与环境。要积极探索并推广“人机协同”的决策支持系统,让人才从繁琐的数据处理和初步分析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需要价值判断、情感沟通和创造性思维的高级决策环节。要鼓励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将人机协同的先进模式应用于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之中。通过赋能基层工作人员使用智能终端和平台,处理民生服务、风险预警、应急响应等事务,大幅提升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让人工智能技术直接服务于百姓的急难愁盼,使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实现科技赋能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的宏伟蓝图,最终要落脚于基层治理水平的切实提升,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培育扎根中国大地的治理英才,汇聚兼容并蓄的国际智力,创新人机协同的治理实践,方能锻造出驾驭智能时代的卓越治理能力,让人工智能这项颠覆性技术真正成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倍增器”和温暖基层社会的“催化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治理根基。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李子沟村驻村第一书记:萧炎)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