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惠爱・微市集温暖启幕 为精康伙伴搭建职业成长“暖心阶梯”
发布时间:2025-09-09 16:10: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9月8日,惠州市惠城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1+3+5”工作模式迎来重要里程碑——益心商铺线下移动端“益心惠爱・微市集”在江南街道幸福食堂大厅温暖开启。此次活动由惠州市民政局统筹指导,惠城区民政局大力支持,标志着益心商铺“线上 +线下 +移动”销售场景全面搭建完成,技能与市场融合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沉浸式训练营:从“新手”到“职场人”的第一步
微市集一角的“职业技能实践区”,是精康伙伴的“实战课堂”。社工提前设计了“理货-接待-收银”全流程模拟场景培训,在实际销售场景中,从最初带领指导逐步过渡到由康复伙伴独立完成整个销售流程。
“以前总觉得自己做不了‘需要细致’的事,现在知道理货要按大小分类,收银要核对金额,这些都能慢慢学会。”刚完成一组理货练习的阿强,正帮着整理被碰歪的商品标签,动作虽慢却格外认真。社工介绍,这类沉浸式训练会贯穿市集全程,通过“手把手教+即时鼓励”,帮精康伙伴建立“我能做好”的职场信心,“我们不追求速度,更看重他们每一次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益心工坊直通车:让手作里的专注,成为“被看见”的价值
微市集中央的展示台,陈列着益心工坊的精康伙伴近期完成的手作:布边虽不完美却透着认真的手工包、捏着小花瓣装饰的马赛克花瓶、用毛线编织的玫瑰花……“这是张姨剪了3次才裁好布的艾草锤,她总说‘慢一点,才能做得扎实’”“小琳第一次尝试捏花瓣,失败5次后终于做出满意的弧度”。
“这些不是‘卖品’,而是他们‘能力的证明’。”社工拿起一个带条纹纹路的花瓶介绍,以往伙伴们的手作多在机构内部展示,这次通过市集搭建“直达消费端”的通道,是想让公众看到“手作背后的专注与努力”。一位前来支持的居民说:“看到残疾人制作的作品,才知道每个小物件里都藏着他们的用心,这种‘带着温度的手作’,比量产商品更让人触动。”
创客孵化计划:从“做作品”到“创事业”的长远陪伴
除了当下的技能实践与手作展示,市集还承载着更长远的“孵化”意义。现场专门设置了“创客交流角”,社工向有想法的精康伙伴介绍“商品市场化”的基础逻辑:如何根据大众喜好调整手作风格、如何计算材料成本与合理定价、如何通过图文讲述作品故事……小何拿着自己做的艾草锤,认真问“能不能给我的锤加个小挂绳?这样大家可能更喜欢”,社工立刻拿出纸笔,和他一起画设计图。
更值得期待的是,市集还搭建了“城乡互助桥梁”——将农村康复对象家里的土特产、地域性特产通过线上预售、线下展销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家庭收入。
接下来,“益心惠爱・微市集”将启动“城市温度计划”,以“流动的善意”为理念,联动辖区内商超综合体、城市文化地标广场及社区商业体,打造“沉浸式公益消费场景。把市集升级为“融合器”,将康复训练的场景转化为真实交易,化交意为打破偏见、重建信任的微小社交。推动精康伙伴职业能力重塑与社会融合回归,不断深化“康复-就业-融入”的可持续生态闭环。(惠城区精神障碍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