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从“落脚”到“扎根”

发布时间:2025-09-16 16:29: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各大城市与县域纷纷加入“抢人大战”,以落户松绑、资金补贴、政策优惠为筹码争夺人才之时,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逐渐浮现:人才来了,是否真正“落脚”?“落脚”之后,又如何实现“扎根”?现实中,常见人才“人至心未至”“人在心已远”的困局。许多人将其简单归咎于县城平台小、资源少,真正阻碍人才从“落脚”迈向“扎根”的,往往是一堵无形的“制度之墙”,是一种缺乏活力的“生态之困”。

实现从“落脚”到“扎根”的转变,必须走出孤立、碎片的政策误区。很多地方在引才时轰轰烈烈,却在后续配套、服务跟进、制度适配方面出现断档,导致人才获得感低、成长性差,最终干劲消散、另觅他处。其根源正在于未能形成制度合力、生态滋养。人才引进不是简单“凑人数”,留住人才更非靠“撒钱式”政策拼凑。若只重视短期引人指标,忽视长期用人生态,再多的补贴也难换真心归属,再美的承诺也难抵现实落差。

破除“制度之墙”,首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很多地区虽然推出诚意满满的人才政策,但在执行中常遭遇拖沓、扯皮、打折扣的“中梗阻”。申报流程复杂、补贴发放迟缓、部门协同不畅……这些看似细小的“制度摩擦”,却在日积月累中极大消磨人才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制度不在多,而在通;不在严,而在活,必须建立高效、透明、协同的制度环境,简化办事流程,强化数字赋能,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才能让人才真正安心安业。

更关键的是,要培育让人才自然“扎根”的生态土壤。人才发展生态,如同自然生态,讲求多样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不少县域和中小城市面临产业单一、创新薄弱、发展通道狭窄等问题,人才难以看到长远未来。因此,除提供资金、落户等“起步支持”,更应注重培育人才成长的深层环境:围绕主导产业健全产业链条,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技术转化与项目孵化支持;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人才敢于追梦,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住人、以环境打动人、以文化凝聚人。

实现从“落脚”到“扎根”,还需精准滴灌、分类培育。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迥异,科研人才看重学术环境与资源支持,创业者关注市场空间与制度成本,青年人才重视发展机会与生活品质。一刀切的政策,往往谁都不满意,必须深入调研不同群体需求,提供定制化、人性化的制度供给与服务保障。为科研人才配备科研助理、为创业者提供法律与财务支持、为青年人才设计成长阶梯、为高层次人才建立服务专班,真正解其忧、助其力、激其志,形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吸引力,才能让人才不仅“落脚”,更在这片土壤中深植其根、舒展其叶、开花结果。(高县来复镇人民政府:周旭)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