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审视
发布时间:2025-09-17 16:29:3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产物,核心特征体现为“创新主导、高科技赋能、高效能转化、高质量产出”。从劳动资料看,新质生产力以智能设备、数字平台等为核心,突破传统机械工具的局限,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从劳动者看,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数字素养与跨学科能力,从“体力型”“技能型”向“创新型”转变;从劳动对象看,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与传统物质资源协同作用,拓展了生产活动的边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就是通过要素重构与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效率的质的飞跃。
一、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
从技术本质看,人工智能是依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模型,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与延伸,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据训练实现自主决策与问题解决。人工智能正是当代“劳动资料”变革的核心载体。当前,人工智能已从弱人工智能阶段向强人工智能阶段迈进,在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应用:工业领域的智能检测系统可将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金融领域的智能风控模型能实时识别交易风险,这些应用不仅改变了生产流程,更重塑了资源配置方式。但需注意,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发展始终依赖人类对数据的收集、算法的优化,并非独立于人类的“自主主体”。
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是“技术载体”与“发展形态”的关系:一方面,人工智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它通过改造劳动资料,使生产工具从“机械自动化”升级为“智能自主化”,如今工业机器人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精准作业,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通过赋能劳动者,借助智能辅助系统降低重复劳动强度,让劳动者聚焦创新研发;通过激活劳动对象,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催生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生产模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反作用于人工智能进步。新质生产力对高效能计算、高精度识别的需求,推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与算力提升;对跨领域协同的需求,促使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形成更强大的技术集群。
二、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一)变革生产工具与劳动资料
人工智能对生产工具的变革,体现在“智能化”与“网络化”两个维度。在工业领域,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动态调整生产参数,解决了传统生产工具“刚性操作”的局限,汽车制造中的智能装配线,可根据不同车型需求自动切换工序,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在农业领域,智能农机结合卫星定位与传感器技术,实现精准播种、施肥,打破传统农机“粗放作业”的瓶颈。同时,人工智能推动劳动资料向网络化发展,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分散的生产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生产,企业通过平台整合上下游供应商的设备资源,订单响应时间便得到缩短。这种变革,使劳动资料从“单个工具”升级为“智能系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二)重塑劳动者角色与素质要求
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从“直接操作者”转向“监督者、管理者与创新者”。人工智能并未取代劳动者的核心地位,而是重构了劳动形态:一方面,替代重复性、低技能劳动,如物流行业的智能分拣机器人替代人工分拣,银行的智能客服替代人工咨询;另一方面,创造高技能、创新性劳动岗位,如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业。这一转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一是需具备数字素养,能熟练操作智能设备与数据分析工具;二是需具备跨学科思维,理解人工智能与行业业务的融合逻辑;三是需具备创新能力,能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生产优化方案。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
(三)拓展与更新劳动对象范畴
传统劳动对象以物质资源为主,而人工智能将“数据”纳入劳动对象范畴,形成“物质资源+数据资源”双轮驱动的新形态。数据作为非物质劳动对象,具有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值的特性:在制造业中,通过分析生产过程数据,可发现设备故障预警信号,将维修从“事后补救”变为“事前预防”;在服务业中,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可精准匹配需求与供给,电商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提升商品成交率20%以上。同时,人工智能推动传统劳动对象的“数字化改造”,工业领域的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物理设备的虚拟模型,实现生产过程的模拟优化,使传统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这种劳动对象的拓展与更新,打破了传统生产力的资源约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四)优化产业结构与促进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通过“改造传统产业”与“催生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在传统产业改造方面,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推动农业实现“智慧农业”,促进服务业实现“数字服务”:某纺织企业引入人工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后,布匹次品率下降60%,成功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某省份通过智能农业平台整合农田数据,粮食亩均产量提升15%。在新兴产业催生方面,人工智能推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产业崛起,人工智能医疗领域,智能诊断系统可辅助医生识别疾病,缩短诊断时间;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系统可根据学生需求定制学习方案。这种产业结构优化使产业体系更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三、推动人工智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人工智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面临着技术层面的瓶颈与制约、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与就业结构调整难题、生产关系调整的复杂性与矛盾等问题与挑战。在挑战面前,保持清醒与创新,探索寻求新路径才能实现更好发展。
(一)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创新投入
突破技术瓶颈,需从“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三方面发力。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加大对高端芯片、算法模型、数据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更高层面的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集中资源突破“卡脖子”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化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同时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技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智能算法,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使生产效率提升。通过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应对就业结构失衡,需“政策引导”与“技能培训”双管齐下。在政策引导方面,制定扶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创造高技能岗位,同时为失业劳动者提供失业保障与再就业扶持;在技能培训方面,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协同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针对传统劳动者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开展的“人工智能技能培训计划”,年内培训传统工人,帮助劳动者实现转岗就业。同时,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解决高技能人才缺口问题,实现劳动力市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配。
(三)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调整生产关系,需从“数据产权界定”“分配制度优化”“管理模式创新”入手。在数据产权界定方面,建立数据产权分类分级制度,明确企业、劳动者、政府对数据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保障数据要素的合理流动;在分配制度优化方面,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将数据、技术等要素纳入分配体系,提高劳动者在价值分配中的比例,企业实施“数据分红计划”,让劳动者参与数据价值分配,提升劳动者积极性;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推动企业管理向“民主化、协同化”转型,鼓励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通过智能管理平台收集劳动者的生产优化建议,实现管理效率与劳动者满意度双提升。通过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人工智能作为当代核心技术,通过变革劳动资料、重塑劳动者、拓展劳动对象、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但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技术瓶颈等问题,需通过技术创新、政策调整等路径解决。核心结论在于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本质是“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升级”“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只有实现技术、劳动力、生产关系等的协同,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