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竹,到一把伞骨撑起的江南烟雨、一支湖笔书写的千年文脉,藏着的是浙南富阳金竺村世代相传的竹文化密码。
为推进“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近日,温州医科大学“竺间竹语传”团队成员以“建行裕农通杯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为契机,走进富阳金竺村,通过实地调研、文化访谈、制作体验,深度学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及“纸伞”与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湖笔发源地团队合影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俗话说,“毛千万中只取一毫”,可见湖笔制作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手艺。在探访金竺村“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吴瑞根的工作室时,成员们了解到,一支手工制作的湖笔,需经历挑杆、水盆、结头、装套等8道大工序,128道小工序,方可达到“尖、齐、圆、健”四德具备的标准。
湖笔制作过程
“过去我们的湖笔大多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现在国内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我们也抓住机会开始尝试创新拓展市场。”谈及湖笔销售,吴瑞根老师向大家介绍,目前团队跟很多校企合作,开展线下宣讲体验,让大家近距离接触湖笔制作;同时尝试做线上直播宣传,普及非遗手艺,用这些新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湖笔。
陈列的羊毫毛笔
“乌篷水巷小桥弯,竹纸无声却细谈。不论随身在何处,一撑回到那江南。”金竺村的另一张“竹名片”便是这浸有江南意韵的纸伞。2025年春晚舞台上,小品《借伞》里,越剧演员陈丽君手中那把渐变蓝的伞,将富阳纸伞带进了大众视野。这正是出自金竺村纸伞传承人闻德汉之手。
富阳纸伞展示
富阳纸伞制作起源于清末民初,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皮纸、芳香桐油等制成。而金竺村山多田少,拥有连片的毛竹、苦竹、淡竹,闻德汉老师便是利用当地丰富优质的竹林资源作为制作纸伞伞骨的原料。在工艺伞厂中,闻老师向成员们娓娓道来陈列着的各型各色的纸伞,如适用于户外庭院的野立伞,绘有墨画的文人伞等,制作之精巧让人眼前一亮。
富阳纸伞展示
在金竺村的实践,早已不止于一次简单的调研记录。团队用镜头捕捉湖笔制作的复杂工序,用文字梳理纸伞从春晚“出圈”到扎根乡村的故事,更尝试为两项非遗设计适配年轻群体的宣传载体,让“毛千万中取一毫”的匠心、“一伞撑起江南意”的雅致,通过新媒体平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我们深知,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静态的保存,而是要让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同频,让年轻一代读懂其中的文化密码,用独特的国风形象向国内外展示东方美学。
(文字:陈炫婷、沈欣悦、周霖祺、摄影:郭红玲、陈秋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