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防早治,守护认知”:西湖区古阿尔茨海默病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22 15:36: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9月19日上午,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莲花广场人流如织,一场以“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主题的大型阿尔茨海默病日公益宣传活动在此温情举行。本次活动由西湖区卫生健康局主导,古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浙江医院、省立同德医院、市一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共同承办,旨在提升公众对认知障碍的科学认知,推动早期筛查与干预,营造关注老年脑健康、支持认知障碍家庭的社区氛围。
多元活动贴近民生,科学防控深入人心
清晨微风中,莲花广场逐渐热闹起来。“记忆游园会”“智能体验馆”“专家面对面”等主题区域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及家属驻足。在“记忆大冒险”游戏区,居民通过趣味卡片配对、数字记忆挑战等轻松完成初步认知评估;“智能健康魔方”前,AI体质辨识系统快速生成健康建议,科技赋能老年健康管理;黄手环申领点排起长队,许多家属为老人登记信息,为可能发生的走失风险提前筑起防线。
现场设置的“十大健康驿站”成为活动亮点,覆盖认知筛查、慢病管理、康复体验、心理疏导等多维度服务。浙江医院神经内科刘小利主任、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张滢主任、市一医院老年病科俞哲主任等专家现场坐镇,为百余名居民提供一对一咨询。“原本挂专家号要等很久,今天在家门口就能咨询,真是太方便了!”陪同父亲前来问诊的李女士感慨道。
“叶大伯”们的改变:社区防治网络托起希望之光
在古荡街道,像70岁的叶大伯这样的老人正成为社区认知障碍防治体系的受益者。年初时,他还因健忘、情绪低落让家人倍感焦虑,5月通过社区老年体检初筛发现异常后,家庭医生迅速启动绿色转诊机制,经浙江医院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在药物干预的同时,叶大伯开始参加社区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的非药物训练课程——拼图、数独、合唱、手工等活动不仅改善其认知功能,更让他重拾社交信心与生活热情。“他现在愿意说话了,还会提醒我出门带伞”,老伴欣慰地表示。
叶大伯的转变并非个例。古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去年9月起率先构建“签而有约”老年痴呆防治新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核心,整合社区、医疗机构、康养机构及社会组织力量,形成“筛查-转诊-干预-照护”闭环管理机制。通过门诊随筛、年度体检普筛、社区义诊及数字化平台协同,中心已完成3800余名老年人的认知筛查,对发现的357名高风险及疑似患者实现全程分级追踪管理。数据显示,经3个月系统干预,40%的疑似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筛—防—管—护”一体,古荡模式打造社区认知健康样本
古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该模式突出三大特色:一是筛查前置化。将认知初筛嵌入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及社区活动中,借助简易量表与数字工具提升覆盖效率;二是干预个性化。依据筛查结果实施分级管理,低风险人群强化科普教育,疑似人群畅通转诊并引导参与认知训练,确诊患者则制定包括药物治疗、认知康复、家庭指导在内的个性化服务包;三是服务连续化。家庭医生团队协同认知障碍照护专员、社工定期随访,动态调整干预方案,确保“发现一例、管理一例、守护一家”。
此外,中心积极打造认知友好型社区环境,设立“脑力健身馆”“认知训练站”等公共空间,将专业干预融入游戏、手工、音乐等日常活动,降低老人参与门槛与病耻感。“我们不只是治病,更是守护一段段人生、一个个家庭”,一名基层医生这样说道。
区域统筹推进,绘就“认知友好”健康图景
西湖区卫生健康局相关工作负责人在活动中表示,阿尔茨海默病防控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全区已系统构建“筛查-干预-管理”一体化防治路径,明确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强化初筛与健康管理;依托市医联体设立记忆门诊、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医养结合、医保政策、长期照护保险等资源协同,逐步完善认知障碍全病程服务链条。
下一步,西湖区将持续推进三级防治网络建设,扩大筛查覆盖范围,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努力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公共服务可及性,让更多老年人享有更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活动虽已结束,但爱与守护从未止步。在古荡街道,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因社区防护网的支持重燃希望;而在更广阔的西湖区,一张融合政策、技术、服务与温情的认知健康守护网,正缓缓铺开。(纪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