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法修订实施首年 浙江以数智创新破题健康科普“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5-09-22 15:36: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如果不会用、不敢用、用不好AI,还能做好健康科普吗?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这一命题正亟待破解。

9月18日,2025年浙江省第四届肿瘤防治科普大会暨新形势下健康科普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杭州开幕。本次大会由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浙江省癌症基金会主办,以“浙里防癌——数智时代科普创新”为主题,聚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背景下,如何借助数智技术提升肿瘤防治科普创新能力,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政策先行:为AI科普指明方向

今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首次设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一新规为科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大会现场,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研究员武丹对《科普法》最新内容进行权威解读,从法律层面为科普工作者提供指引。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龙爱民则从政策与实操层面,详细阐述了AI如何融入现代科普体系。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健康处三级调研员王秀凤与参会者共同探讨了健康与科普的深层联系。

“法律与政策的完善,为AI赋能健康科普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规范指引,让我们开展工作更有底气和方向。”一位来自市级医院的参会者说。

AI赋能:从“可用”到“好用”的实践

传统科普方式传播效率低、覆盖面有限,生产周期长,尤其在高专业度的肿瘤防治领域,内容创作让许多科普工作者头疼。而当他们把希望寄托于AI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内容可能存在隐蔽错误,伦理与隐私风险难规避,基层单位缺乏懂AI、会用AI的人才。

面对这些难题,浙江率先探路。从2022年创建全国首个肿瘤防治科普数字馆,到2023年推出“抗瘤君AI”实现数字化升级,再到2024年推出集成式科普智能屏,浙江不断探索科普创新路径。今年即将推出的语音交互版“抗瘤君AI”,只需语音对话,即可获得专业解答,让获取权威肿瘤防治知识更加便捷。

汉医健康创始人董凯峰在现场展示了AI在内容生成、患者互动、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场景。“AI不是替代我们,而是让我们有能力做更专业的科普。在本次大会上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实用技能,以后要多让AI成为科普的得力助手。”一位来自县级医院的参会者说。

品牌引领:对抗伪科普的“防火墙”

“AI作为工具,在对健康科普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肿瘤医院防治科主任杜灵彬指出,靠AI生成、传播的大量以流量为目的伪科普泛滥,广泛误导百姓的健康认识,甚至危害百姓健康。

如何让优质科普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本次大会设置“健康科普品牌与创新”板块,直面这一难题。重庆市科普研究会副理事长赵勇解读了《主动健康背景下的健康科普项目选题与申报策略》,为科普项目“如何立项、如何获得支持”提供建议。

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裘燕飞分享了科普IP的打造逻辑。“只有形成品牌认同,健康科普内容才能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脱颖而出;形成品牌规范,才能把老百姓隔绝在伪科普的围墙之外。品牌意味着专业性和可信度,这是科普传播的核心价值。”裘燕飞说。

实践成果最有说服力。2022年以来,浙江省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肿瘤科普行动,活动覆盖人群累计超3亿人次。2024年开展的“山海”行动将筛查与科普送至基层,使浙江省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7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共建:让科普“月月不落幕”

为了让权威知识更好地传播,大会发布了《2025浙江省肿瘤防治科普核心知识》。“今年的‘核心知识’运用逆向思维,提炼出了远离癌症的‘十不’,让老百姓科学预防疾病,少走弯路。”杜灵彬介绍。

本次大会不仅是培训,更是为全省科普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共建生态的重要举措。会场外展示了健康科普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壁报,分享了浙江在肿瘤防治科普领域的丰硕成果。

“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大会,打破单位、地域界限,构建一个可持续、常态化、资源互补的肿瘤防治科普生态圈。”裘燕飞表示,大会结束后还将建立“月月不落幕”的线上交流机制,通过定期沙龙、案例分享、专家答疑等形式,让科普工作者能够持续学习、共同成长。(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

查看网址